回想101年旺德還住在育幼院,當時正值高三的他參加了CCSA辦理的UPOWER充權團體,第一次真正體驗到權利的重要。那年旺德作為南區兒少代表,帶著面具,內心緊張,那是他第一次站在200多人面前分享自己的生命體驗。但同時旺德也很興奮,因為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不一樣的事情。
▲101年旺德作為南區兒少代表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
沒想到7年後,旺德成為CCSA研發組的專員,主責「2019兒少安置機構兒童權利發展論壇暨工作坊」,論壇上有機會再次上台,將37位接受CRC培力之兒少的經驗,分享給台下來自安置機構及關心安置兒少議題的從業人員,並且分析一般兒少與機構兒少的處境差異,最後以機構兒少比我們想像中的成熟懂事作結,鼓勵大人不要害怕分享權力。
▲108年旺德成為2019兒少安置機構兒童權利發展論壇暨工作坊的主責
在過往的分享當中,主要聚焦於情感面的抒發,是旺德在安置機構切身的經驗;如今,則分享多了更多的結構反思。從當年的17歲的自立少年到24歲的兒少議題研究專員,旺德說:「在大學研修了社會學、社會工作,這些知識都幫助我反思自己的生命,也讓我看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動性。」在論壇上除了分享自己的研究內容,還分享自己內心的感謝:「感謝成長的路上,所有人的支持、鼓勵,甚或責備與侮辱!」
▲機構兒少與一般兒少的處境差異
看到接受CRC培力的兒少口條好且非常有自信,不戴面具,勇敢地分享在機構所遭遇的經驗,台下的旺德感動得熱淚盈眶,大聲地在台下為他/她們鼓掌。從他/她們身上看到自己當初的熱情與反思,看到了這一路以來自己的成長。他/她們比起當年的自己更為出色、更為勇敢、更具批判,因為少年所分享的每個經驗、想望、訴求,對安置兒少來說,都是如此地深切、重要,他/她們不但是為自己發聲,更是為安置機構集體的兒少發聲。
▲機構兒少與一般兒少的處境差異-分析差異性
有位少女分享到把自己經歷到不公、不滿、不順的事情表達出來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她認為有了這個表達,才有後續地討論與對話。在立院發聲的過程,卻聽到有人說他們是譁眾取寵,她告訴大家,我們都同樣是為了自己的權益發聲,今天才會站出來,只因為你們出生在幸福的家庭,我們沒有,就應該受到這樣差別地對待嗎?
有位少年指出過去的自己因為沒有認識CRC,對於自身的權利,幾乎是"無知"的狀態。大人沒有從小栽培孩子的權利感,卻往往從日常生活不斷規範和限制兒少的想望與自由,更別提其他重要的兒童權利受到侵犯,他形容自己好像"傀儡、機器人"。這對於他來說非旦感覺"原地踏步",甚至覺得"活得不那麼快樂",長期以來,飽受"內心創傷"。
有位少女提到很多生活層面的議題,例如:機構照顧者告訴孩子,男女生碰到就有可能會懷孕、明明是一家人卻被迫分房居住、互動受限,以及表意權、隱私權等不被重視。
▲機構兒少與一般兒少的處境差異-行動篇
談到CRC,旺德認為首要做到的就是表意權,能夠讓兒少自由自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有了發聲,才有後續討論兒少最佳利益、生存發展權利,及反歧視原則的空間。
「我不會忘記自己身為機構兒少的立足點,但我也不會忽略機構兒少所處的結構環境,其實是一個層層剝削、消權的環境。」第一線照顧者的勞動條件不被正視,自然影響著孩子第一時間接收到的照顧品質。機構中的大人並不壞,而是整個兒少安置體制,往往處於政治權力的邊緣位置,因此沒有真正地被反思,甚至翻轉。除了從民間團體的努力外,有一天,盼望有更多機構兒少站出來點出國家的缺失,並且有機會影響政治,不再成為結構缺失的代罪羔羊。
「這是我對於安置機構未來的期許,也是我對自己的祝福。」(CCSA總會研發部/陳旺德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