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以愛之名 惺惺相惜 101年 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 充實能量工作坊(北區場)

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長期面對多重問題個案、繁瑣行政程序、以及跨專業磨合,總是處在「付出」的角色,缺乏「被照顧」的機會

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長期面對多重問題個案、繁瑣行政程序、以及跨專業磨合,總是處在「付出」的角色,缺乏「被照顧」的機會;縱然服務知能持續獲得補充,但自我內在情緒無以抒發,助人勇氣與動機不斷耗損,在助人道路上感到無助與無力,使專業無法展現,照顧品質難以提升。


有感於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流動快速,不僅耗損機構培植成本,對院童依附與信任關係建立、創傷慰撫更有深遠影響。CCSA首次籌辦「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充實能量工作坊」,邀請中央大學王燦懷教授,以多元媒材作為引導,輔以高度同理的團體工作方式,協助與會同仁在身、心獲得充分抒放與支持,重新看見助人的美好經歷,並找到持續投注的動力泉源。


北區場次在11/12、11/13,於東森山莊渡假村進行;以2天1夜課程共59位學員、18所兒少安置機構參與,出席率達100%。從場地、課程、膳宿等安排,皆力求「安穩」、「安全」、「安心」的氛圍,運用「人在情境中」、「高層次同理心」、「團體動力」的專業技巧,使學員獲得內在穩定、踏實學習之感;在團體分享時,交錯分配不同機構、不同職位的學員,以使交流過程能看見、釐清專業認知與考量差異,同理他人面對的困境、壓力、與要求。


王燦懷教授開場便指出:「想要在助人工作領域做一名成功者,必須不斷保持專業活力,盡量避免用光助人的能源」;助人工作是一個在「利他主義」與「自我保護」間掙扎的職業,必須取得平衡點,才能夠持續往前。從個人成就的角度,助人者是如此神聖而偉大,當我們認同助人工作目標是「正面的影響人類的需求」時,便能夠認同自己就是一位「專家」,比起其他的專業毫不遜色,這正是成功助人者的自信!


而從服務對象角度來看,多重創傷、失落的兒童與少年,他們的生命需要一位「關懷」而「有能力」的成年人;許多專業書籍與文獻中也提到,同理心與諮商關係都是確實能協助個案的有效方法。因此,助人者必須時時保持「關懷」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建立正向工作關係,才能使教育與治療有所效果。


北區學員多半已有豐富工作經驗,在影片學習單的引導下,對於「在服務中不斷付出,卻面對了同事、院童挑戰的挫折感」有許多共鳴;講師引領學員找尋「過程萌生多次退縮的意念,但可以堅持到今日」的原因,發現都可歸結到「因為他開始相信我」、「因為我還是去持續關心她」、「因為我相信有一天他會懂」;證明「能夠持續關懷」,是建立起專業工作關係的要件,也是一位成功助人者的必備能力。


在團體中營造安全、放鬆的情境,使得成員能夠暢所欲言,累積的壓力與情緒傾洩而出,將負向能量釋放,將內心淨空、沉澱,才能看見過程中自己與自己、與個案或同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找到改善方法,重新詮釋經歷,以及繼續向前的力量。回大團體分享時,CCSA理事長雷倩博士勉勵學員,用一個屬於自己的「符號」,紀錄下生活中好與不好的經驗,就像這次互相學習與支持的經歷,回到工作崗位上又感到挫折時,便可再次獲得提醒與鼓舞。


學員回饋提到,「真正的紓壓不在外在因素,而是內心的改變,心理的壓力因著這次課程,放鬆也放下許多」、「自己對助人工作的堅持,及保持對其工作的熱忱,是自己的優勢」,可見本次活動已達到「抒放壓力、看見內在優勢、找到繼續投入力量」的目標。王燦懷教授提供許多助人者自我照顧的書籍,並重覆提醒學員:助人者必須先知道、照顧自我內在的能量,否則不健康的情緒或能量轉嫁到個案身上,便無法發揮助人功能。


CCSA長期關注失家兒,不僅陪伴自立少年,更希望照顧第一線人員,滿足專業需求與內在能量;惟有工作人員感覺到「被愛」,也才能有力量「愛個案」;有愛而推動照顧與服務,才能真正達到療癒失家兒的角色與目的,並且將愛,細水長流的傳遞下去。(CCSA方案組長/張素菁)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