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桃園工作站假國際兒童村的場地辦理UBS贊助今年第一場【自立續能-生活續航 自立青少年繼續教育終身學習計畫】主題式就業課程,課程邀請Shirley Lam國際職涯規劃林麗嫦老師擔任講師,來和現場10位自立學員談一談人際溝通。
講師首先詢問學員們,「溝通困難嗎?」,學員們紛紛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困難,因為我說的話,對方未必能夠聽得懂,對方說的,我也有可能聽不懂。」「困難,面對不同的人,要調整自己的講話方式」「容易,只要把自己想說的話講出來就可以了。」
▲溝通就是跟人聊天
說話有可能是在自言自語,有可能是在發出聲音,而溝通就是跟人聊天,一提到聊天,講師詢問,「有沒有覺得跟誰溝通是特別困難的?」有位學員回答講師,「和學校老師溝通特別困難,老師好像都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講師介紹溝通類型分為討好型、責備型、超理性型、打岔型與一致型;討好型一直試圖取悅他人,依附他人意見而忽略自我;責備型容易支配他人,而帶給人壓力;超理智型保持著理性,避免有情緒化的產生,卻忽略自己跟他人的感受;打岔型引發別人關注,唐突插入話題,難獲他人的信任,因而影響與人建立真誠關係;一致型是理想的類型,能真誠真實自我表達,也能關注他人的感受,傳達出直接且適當的訊息,創造雙方都感覺舒適的溝通空間。
▲介紹溝通的類型
講師回應學員,在教室授課的情境中,老師會表現出超理性型,期望學員在發言之前要先做好功課,再向老師發言,老師較能夠接收到學員想要傳達的內容,以利順暢的對話。
恰巧在講師授課的過程中,有位學員出現打岔型的模式,分心在白紙上作畫,還發出一些聲響,試圖引起其他學員的關注,講師發現後,不僅沒有當面喝斥學員,而以這個事件為教材,進行示範與解說。
當講師進入到超理性型的狀態,很難理解打岔型的模式,內心一定會產生情緒,所以要學習多想一步,想像對方是什麼類型的人,對方是不是已經沉浸在自己的狀態之中;在對事不對人的前提下,讓信息能夠正常的流通。
▲練習讓信息能夠正常的流通
邀請兩位學員模擬對話的情境,一位是抱怨分組工作分配不公平的人,一位是關心事件並引導情緒舒緩的人,運用真誠、同理與聆聽,先處理情緒,讓抱怨的人可以冷靜下來,再共同討論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
▲模擬對話的情境
講師最後勉勵學員,想要創造舒服的聊天情境,就要多說鼓勵和讚美的話,本次課程幫助學員辨別自己溝通的類型,調整自我,也掌握他人的需要,進一步提升人際溝通的技巧。 (CCSA桃園工作站/張雅涵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