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5月4日於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辦理CCSA桃園「專業成長工作坊」,上午進行「助人的三階段模式」,下午是「性侵害個案的認識與輔導」課程。桃園、新竹縣市的9所兒少安置機構、24位同仁參與。王燦槐老師帶著學員複習上次「有效的助人者」重點,使與今天的課程連貫,希望能拋磚引玉,幫助反思助人理論、工作與個人關係,讓課程內容不僅在個案身上運用,也可以在自己身上。
「助人三階段模式」是以「探索」、「洞察」、「行動」來引導個案。老師表示在「探索階段」要授權讓個案自由 談論,不要限定,並以專注、接納、感興趣的態度傾聽,探索過程除了讓案主了解自我之外,也能贏得信任。在協助時不要急,因為建立信任關係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唯有助人者讓個案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關懷,他才願意傾訴心中的秘密與痛苦。
王老師強調「自我概念」的重要性,透過重要他人給予的回應知道自己是誰,讚美很乖、很棒,我們就會深信如此。「自我概念」會在10歲前成形,如同一個過濾器,之後只接受與概念相符的訊息。如果容易自我否定,即使有人告訴個案「你很棒」,他也不會相信這樣的肯定。生輔員和社工要大量鼓勵案主成功經驗,以建立個案自信,只要進步一點就加分,也能夠用標籤理論幫助他們,先給好的標籤,表現行為就會變好;只要做對一件事,所有老師就大方讚美,對於做不好的事則忽略,需要處罰時須謹慎,要確認個案了解安置機構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從事的是情緒勞力,當心中「理想我」和「現實我」衝突,就產生焦慮,此時其他同仁該伸出援手,先解決助人者的問題,才能再處理個案。助人機構需要注重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要讓他們受保護、被尊重,才能轉而尊重個案,成為談心的對象。許多學員對於這席見解深有同感,在回饋單中期待本會未來能提供生輔與社工員心理、情緒治療課程或個別諮商的服務。
下午場為關於遭性侵少女的個案研討,學員分成四組(分析問題成因、要處理的問題、處遇的方式、處遇碰到的問題),讓大家集思廣益進行討論。從這位個案看到有很多情緒的困擾和不良習慣,王老師表示早年創傷所造成的陰影,滿18歲後除了帶著過往包袱,還要面臨就業生存問題,此時要協助個案自立顯得困難,這也是安置機構人員最重要的任務,儘早協助個案處理早期創傷,除去不良習慣,為將來儲存更多能量面對自立生活。
上午「助人三階段模式」課程幫助大家了解助人的歷程架構及諮商的理論,下午的「個案研討」以理論分析實際案例,辨視根源問題,用正確方式協助個案。經過一天學習,同仁在助人的理論與實務上獲益匪淺,此外,有位安置機構負責人表示這個課程幫助非常大,日後排除萬難都要參加,顯示這次內容對於同仁有實質助益並強化專業知能。期待與會同仁能將所學的觀念與技巧,運用在所服務的個案身上,使工作人員與安置機構的孩子一起成長受益。(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