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桃園區「專業成長工作坊」 「作有效助人者」、「精神疾患」個案輔導… 機構同仁 受益成長

接受家外安置的兒童、少年,曾在錯誤對待與不健全環境中成長,身心每每受創,難免偏差概念與違規行為

接受家外安置的兒童、少年,曾經在錯誤對待與不健全的環境中成長,身心每每受創,進入團體生活(育幼院、中途之家…),難免偏差概念與違規行為,使身處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保育員、生活輔導員、社工員…),在教養輔助時常覺得身心交瘁,甚至出現「替代性創傷」。因此,本會為協助桃園縣的安置機構同仁提升助人能力,101年為規劃10場次,30小時的CCSA【專業成長工作坊】。

4月6日首場於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辦理,課程開始由CCSA洪錦芳秘書長致詞、介紹講師,並歡迎各安置機構同仁。全課程敦聘兼具有社會學、經濟學與心理學博碩士學歷、機構資深實務督導經驗,及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授課,當天有來自桃園、新竹縣市7所兒少安置機構、25位工作人員參與。

上午「如何成為有效的助人者」場次,講師強調學員「本身」就是助人工具,需知如何磨亮並保養自己,幫助孩子前需有足夠專業訓練,也就是CCSA規劃此一系列課程的原因。課程以互動式、分享式、反思式進行,講師、學員,台上台下的交流、對話、提問與回應歷程,讓學員明白:「助人者是協助者,協助的本質在以個案為中心,幫助案主探索他的情感,獲得洞察,並自己作出決定」。

無論資深或新進的工作人員,都從課堂中得到激勵,也為如何有效幫助個案和自己找到了專業成長的方向。有位初至安置機構任職的保育員,述說她原本懷著一分熱忱進入機構,可是常因24小時與個案相處,情緒易受個案負面影響,而不想再做,因此課程重拾助人初衷;王老師回應,希望藉此成為支持互助團體,讓更多人得到助人秘訣,用專業重建下一代。 由此案例看到受暴虐與不當的親職管教,是造成案主人格扭曲與行為偏差的主因,案主歷經安置、離院、進入職場、走向自立等階段,這期間雖挹注了許多輔導資源,但創傷療癒費時漫長,更影響案主人際與職涯的穩定。經由此課程,讓學員領悟身處第一線肩負的重責與機會,進而期許返回崗位陪伴孩子時,能用對方法使對力。

學員問卷回饋收穫:「更懂得同理」、「更懂得幫助個案」、「重新拉回原有的位置、不再被情緒淹沒、恢復原有助人初衷…」等,顯示課程提供安置機構人員實務充電,也使得平日忙於照顧個案的助人者,同時獲得喘息關照自己的機會。
「精神疾患個案認識與輔導」場次,援舉有邊緣性人格及被害妄想症個案,因受虐與疏忽照顧,出現自傷、自殺、偷竊…等行為。學員依「分析問題的成因」、「分析要處理的問題」、「解決個案問題的處遇方法」、「處遇碰到的問題」等主題,分成四組進行腦力激盪。綜上,要感謝王燦槐老師帶領學員專注的投入,有助於彼此支持,滿載助人的熱忱與能量再次出發,最後學員拍照留念,並相約將在5月4日(週五)「助人的三階段模式」、「性侵害個案認識與輔導」相聚。(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