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用愛縫合生命的圖像—記北區Mentor培訓課程

透過自我介紹、釐清關係、愛的語言和衝突模式,少年們能逐步且具體認識個體與他人的狀態,同時幫助自己面對創傷及自我療癒。

「一個人可以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是他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與感受;讓我們以尊重、鼓勵、珍惜、保密的心態來領受。」(黃維仁心理師)

本會(CCSA)為提升自立少年、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正向肯定個人生命經驗,激發同儕內在動機、關係連結,以互助穩定自立,辦理「自立Mentor培訓課程」。109年3月7日假總會的辦公室舉行北區場次研習,邀請鄭翔好諮商心理師帶領「生命故事的內在自覺」主題工作坊,來自台北、新北、桃園的機構院生及CCSA服務的自立少年25人出席參與。

 


▲CCSA洪錦芳秘書長致詞

 

本次課程規劃「自我介紹」、「關係模式」、「愛的語言」及「衝突模式」四大主題,並以講解示範、小組討論、派員分享三階段運行。在自我介紹部分,翔好老師分享個人名字的由來,娓娓道來自我認同的過程,從幼時易被人取笑「名字很俗」,而對其產生厭惡感,到後來了解原來這是阿嬤的智慧,「無論生男或生女,有孩子就是『上好』」,亦即上天最好的禮物,逐漸接受自己並與人發展更為健康的關係。老師還用3個數字介紹自己,並以對課程的期待作為完整簡介的範例,繼而臨場分組,讓少年藉由小組分享討論。

 


▲小組自我介紹與分享

 

本次活動有五組,組長分別是絹惠主任、和順Mentor、俊宇Mentor、秋豪社工和筆者。小組也讓每位少年擁有更多時間自在分享。現場可以聽到有人希望大家直呼真名或用單名(如:櫻),又或暱稱(如:ET、阿公);而以3個數字簡介部分,不少人提到自己的歲數、生日、學級、入住機構或備考時間、幸運數等;最後大家對於課程的期待是,希望活動有趣,從中能學到豐富的知識、結交朋友,並對未來的自立生活、個人生命成長帶來啟發。

介紹完自己,進一步要深究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老師以「關係模式圖」媒介,理論原型修改自歐森、斯普倫克爾等學者所創「原生家庭模式」圖,此圖為一個十字座標,橫座標代表「親密軸」,左端為疏離,右端為親密;縱座標為「彈性軸」,上端為放縱,下端為掌控。座標中有一個大圓圈,在圈內為「適度」,圈外則為「過度」。老師邀請少年將主要照顧者與個人的關係,以△符號標示在圖上。

 


▲講師以關係模式圖引導學員深究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有很大一部分的少年將自己的直系血親劃記於「過度疏離」端,由於各種原因長年不在自己身邊,甚至從未見過一面,因此印象模糊。而在「適度」親密、放縱、掌控的圈內,則通常是機構的照顧者、寄養爸媽及兄姊。再仔細探問少年最舒適的關係為何?所有少年希望有人能與他們保持適度親密的關係,但在放縱與掌控之間則有差異。

有的少年想到自己曾在街頭流浪,結交壞朋友,因而希望有人可常常督促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狀態,就像現今有機構阿姨的熱切關心,休學一年的他終於能跟上同年級學生的課業進度,甚至還發現自己並不排斥讀書,未來想要往法律、心理及醫學系邁進。有人因有感於寄養爸媽或育幼機構的密集管教,缺乏自主空間,比較希望一個適度放縱的關係,讓個人掌握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做自己想做且能做的事情。

 


▲愛的語言類型分享

 

關係建立最重要的元素是愛,繼而談「愛的語言」,它可分為「珍惜的相處」、「精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及「肯定的語言」。老師鼓勵少年回顧自己的主要照顧者及個人最習慣表達愛的方式,其中有哪些是自己喜歡或希望的,有哪些則是很少或從未使用的。大部分少年都提到替代性家庭的照顧者,他/她們多以「服務的行動」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而最喜歡的是「珍惜的相處」,因為少年從小最缺乏家人的陪伴,他/她們對於能夠更多、更好地與自己相處的渴望多過其他形式。

 


▲各區學員熱烈參與其中

 

囿於經濟和文化資源的缺乏,「精心的禮物」、「身體的接觸」是少年較少使用的語言。老師最後告訴大家,其實五種表達愛的語言都非常重要,這也和一位少年分享:「我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愛」相互呼應,每個人脆弱的部分往往從成長過程相對在乎或者刻意逃避的面向體現,透過愛能進一步縫合每個人內在生命的破損及不完整,更完整勾勒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圖像!

 


▲衝突模式的介紹

 

重視愛的表達,也不能忽視面對衝突的模式,衝突情境中每個人的狀態可分成五種類型,包括:「指控型」、「討好型」、「電腦型」、「小丑型」及「真誠型」。少年回觀自己的重要他人主要採取哪種衝突模式,及如何形塑自已的樣貌。從少年的討論來看,其實相對複雜及多元,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少年分享,男性主要照顧者採取「指控型」模式,女性則採取「電腦型」,或形塑自己成為「小丑型」,由於不想讓自己身陷衝突的泥淖,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採取逃避的模式,或許「就沒有衝突了」。

 


▲小組討論重要他人的主要「衝突模式」及如何形塑自己的樣貌

 

筆者也予以提醒:「逃避是一種生存方式,但它沒有解決問題,如果有機會,可以學著把自我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讓所有關係人都能聽到自己對於彼此,是在乎且有意見的。」同時,也有人分享在衝突中,飲憾多以「截斷」關係處理。老師勉勵「最理想的狀態是尋求雙贏的真誠型,不過現實中,很少人能採用此種模式,」儘管如此,對於衝突模式有更深地認識,可以協助自我內在生命的整理,並助益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發展。

 


▲自立Mentor分享自身的生命歷程

 

透過自我介紹、釐清關係、愛的語言和衝突模式,少年們能逐步且具體認識個體與他人的狀態,同時幫助自己面對創傷及自我療癒。感謝每位少年的勇敢,面對初步建立關係的他者,侃侃而談自我遭遇、感受與想法;感謝每位小組長的參與,特別是曾經接受安置的經驗,幫助自己調整心理狀態,同時彼此產生連結的力量;感謝老師以自身為度,親切而耐心地引導少年面對熟悉與不熟悉的自己。此課程僅是起步,期望少年能藉由一次次團體課程,不僅回應個人對活動的期待,還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美好果實!(CCSA研發部/陳旺德 研發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