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CCSA)8月邀請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卓翊安講師,四次從台中南下教導「如何撰寫個案紀錄」,7所安置機構、少年服務單位、86人共同琢磨學習。課程開始,講師開宗明義說明紀錄撰寫原則有其依據─「依政策、機構服務」,回歸方案精神,紀錄的完整性具確保案主、自身及組織的重要性。而具高度專業的紀錄內涵,應涵蓋個案工作理論、專業關係、過程、資源運用、評估與管理等。助人者應在記錄呈現上,與方案欲改善的問題、評估與處遇目標,都有一致性。
重要概念的梳理後,講師教導如何擬定「處遇目標」-即提升擬定具體化、可操作、可測量的處遇目標。講師細心了解學員們學習的需求,並一一回答提問,如:「學員詢問處遇目標設定的時間該如何界定?」、「摘要式紀錄能否呈現互動狀態?」、「處遇目標設定通常幾項較適合?」。講師不藏私地分享相關小秘訣,如:處遇目標應依據方案目的聚焦,處理議題及選定處理的優先順序;除具體與可行之外,更重視納入案主需求為目標;視個案類型與服務方案的時間而界定短、中、長期目標;自立與安置機構業務應重視發展性的處遇,即從基本能力、技能提升與適應能力提升;自立少年除有形能力的提升外,更應提升無形能力…等。
上課情形
接續課程中,採取「角色演練」與「個案研討」等貼近實務方式,作為評估與擬定處遇計畫的練習。講師溫暖、正向的教學態度,從小地方看見成員的進步。最後一次課程中,本會南區工作站內部藉由實際個案紀錄的呈現,接受講師良言與建議逐步進行修正,有效提升一線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最後,並以「漣漪卡」學習自我照顧,為本系列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成員挑選漣漪卡
課後,成員們紛紛表示習得如何具體化擬定處遇目標及記錄撰寫的實質幫助,如:「對記錄撰寫方式,概念更具體」、「處遇與評估部分,更清楚撰寫的邏輯」、「針對記錄摘要、評估、處遇有具體的認識」…等;而對於講師的回饋充滿肯定:「老師提供實務經驗,透過實際案例指導撰寫的方向」,「真的很實用,謝謝老師無私的分享」、「老師講的內容很實用,超級感謝,帶給人溫暖,覺得自己被肯定」、「講師從工作人員的付出中給予肯定,讓人在溫暖中學習與成長!」。透過成員的回饋,相信彼此都在此系列課程中帶回更豐富的助人工具與能力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服務孩子們。(CCSA南區工作站/洪雅玲 社工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