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如何與青少年工作」研習 ~接納、欣賞地靠近孩子

與青少年建立關係時,注意青少年想要「被看見」、「被認可」的外顯行為,接納並欣賞地靠近

課後合影

 

本會(CCSA)南區近來多次邀請學養兼具的張貴傑老師,風塵僕僕訪高雄,專講「如何與青少年工作」,二場吸引14所安置機構及少年服務單位,50位一線機構工作人員充實專業養分,學習建立信任關係,促成改變的觀念與原則,期以提升自我效能。第一場在講師自我介紹、分組認識與交流後,以他投身慈馨兒少之家的經驗,分享安置機構、自立追輔或司法轉向少年的工作訣竅,提供從「能力」與「意願」形成四象限的評估圖像,也建議與青少年建立關係時,注意青少年想要「被看見」、「被認可」的外顯行為,接納並欣賞地靠近,也鼓勵深入了解在地青少年文化的生態,以及透過人力、物力的調整,多層次吸引青少年前來等策略。

 


從脈絡中看青少年的生態環境

 

課程中,講師邀請各組學員寫下自立少年的特質,從整理資料中,談到社工先檢視自己是否也具備相同特質,並多看少年優勢與長處,叮嚀「應將專業放入生活中」、「兒少工作需看見社會脈絡、系統觀點」、「社工可以是案主的資源之一,但不會是唯一資源」、「自立是在生活中養成的」、「專業關係不是交換來的,避免用補助交換關係」等等的重要觀念。

 

寫出眼中看見的自立少年特質

 

第二場次以「個案研討」開始,講師逐步分析案情,並提供處遇方向的建議:「瞭解案主的生態與棲息地」與「從原安置機構,瞭解安置歷程」。由案例探討延伸自立服務反思,如:自立能力的檢核,是「檢核能力」而非「價值」,專業人員往往著重在「工具能力」的培養,未來更應納入「關係能力」的發展。同時推薦「喬伊的返校之旅」一書,重新建構對”問題孩子”的全新觀點。

 


講師分享機構自行研發自立量表

 

接著,談「如何改變」之前,透過視框的調整,協助專業人員正視「人為何要改變?」,而「改變是誰的需要?」,提醒改變並非按著成人期待就是好或對的,同時整理「令人頭痛的青少年行為問題」清單,逐一帶領專業人員看見行為問題往往都是成人的困擾,因此要釐清「孩子的(with)問題行為」而非「問題孩子的行為」,即助人者必須明白要處理的是:伴隨在孩子身上的困難,並改變其行為。行為乃從動機、需求與衝突等層面而來,最後,除了提醒助人者需要具備文化、區域的觀點,強調社工信仰源自專業倫理,肯定每位在實務現場的工作人員都是作最困難、但卻最棒的服侍。

 

在貴傑老師生動的授課氣氛下,與會人員收穫滿溢,對於「改變」都有全新的體認,如:「問題」行為不再是「問題」、學習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回饋問卷整理課程收穫有:「視框的轉變─多元角度及不同視野去看待問題」、「提供不同觀點看個案」、「改變僵化思考,回歸青少年需求」;「自我反思─關係的建立與連結,才能持續成為孩子的幫助」;「需要改變的是我們」、「重新看待自己不能忍受孩子的原因」等。在此學習歷程中,嘗試轉換視角、調整服務姿態,更重要是緊扣助人關係的本質,看見孩子或自己的困難,適時調整,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中,真誠扮演聆聽、轉化生命的專業助人者。(CCSA南區工作站/洪雅玲 社工組長)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