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桃園工作站3/14在衛生福利部北區兒童之家,舉辦第一場的專業工坊!當天由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為桃園、新竹地區6所兒少安置機構、42位的工作同仁進行專業訓練。
工作夥伴聚精會神聆聽王老師分享
王老師鼓勵工作夥伴省思與提問
王老師提到身為助人者,需要在「認知」、「情意」與「技能」上預備自己,期待透過此課程幫助育幼機構中的工作夥伴奠定助人專業的認知基礎,鼓勵大家藉此再次檢視自我的助人態度、觀念與技巧,並能提出個人在機構所遇到的問題,以增進在職訓練的效益。
王老師開場白後,也請參加的自我介紹,簡介各自的機構、並分享前來上課的動機,學員大都是安置機構的"保育員"或"生活輔導員",許多夥伴提到希望在課程中學到更多助人技巧,以回應工作需要。由於今天大部分學員是初次參與助人技巧課程,感慨育幼機構中的照顧人力依然頻繁流動,因此,王老師特別為複習助人三階段的歷程與使用的技巧,讓大家對「探索」、「洞察」…的助人歷程有基本的概念。
工作夥伴自我介紹並分享課程期待
王老師講解助人歷程
王老師提到「立即性技巧」就是處理我們與個案的關係,因為如果個案與他人之間有問題,也會與助人者產生問題,而處理關係的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當個案信任、依賴助人者時,才會呈現真實的自我,使問題浮現。醫生以開藥治療病人,助人者本身就是治療的工具,助人者與個案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王老師強調助人者的心理,需要很健康,才能將個案所引出的問題,以立即性做正確的處理。
王老師提醒,助人者與個案的關係出現問題時,首要分辨哪些是個案的問題?哪些是助人者未解決的議題?若是助人者自己的問題,需要找督導或諮商師會談,若是個案本身的問題,就要使用「立即性」技巧以幫助個案洞察,因為通常人們看到一個人有問題,會為了自我保護而遠離對方,但助人者則是透過立即性技巧幫助個案。
王老師教導立即性技巧
工作夥伴與王老師互動討論
◎如何使用「立即性」技巧呢?
一、使用立即性技巧的前提:個案與助人者的關係穩固時,當個案能信任助人者, 知道助人者是要幫助他的,助人者使用「立即性」技巧才具正面效果,不會使個案受傷。
二、深入經驗個案行為的影響,察覺並拉出掛勾:個案如何與他人互動,也會以 同樣的方式與助人者互動。王老師表示助人者一方面進入個案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要出來,才能看清楚個案的問題。
三、察覺自己對個案的感覺:助人者會問自己:「當我和個案在一起時,我的感覺 是什麼?」「和這個案在一起時,我想做什麼,我不想做什麼?」例如:「想罵他、討厭他、不想看到他…」,這時要停止這種自動化的反應,助人者應當培養對個案行為肇因的「好奇感」,而非因為其行為而責備個案。
四、助人者以「我覺得……」表達自己的感覺,如此個案不會覺得被責備,之後以"開放式"問句討論彼此的關係,例如:「不知你覺得如何?」
最後,王老師表示「立即性」的技巧,猶如一把利刃,要小心使用。若使用得好,對個案助益很大,期勉工作夥伴一定要學會「立即性」的技巧。回顧學員回應今日課程中,最有幫助、被提醒的部份有:「建立穩固的關係,有助於『立即性』技巧的進行;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增加自己對助人工作的熱忱;助人者心理健康很重要;陪伴孩子是一段很長的路,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的問題,陪伴但不直接幫他解決」,顯示課程實質有助安置機構的工作夥伴檢視助人專業的認知、態度與技巧,並激發助人工作的使命與熱忱,夥伴們也十分期待下一次的課程,此次,桃竹區專業工坊從4月~8月將陸續舉辦六場次,敬請大家把握學習機會,跟著王燦懷老師來一趟豐富充實的專業之旅吧!(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