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本會於北區兒童之家舉辦第七場桃竹區「專業成長工作坊」,當天王燦槐教授為桃園縣、新竹市7所兒少安置機構、21位一線同仁充實專業知能、提升助人能力,進行教育訓練。
王老師講述助人者「洞察階段」的意義
本次授課重點為「洞察階段的概覽」,王老師表示在「探索階段」助人者使用同理心、與個案同步,當個案將所有已知的事情都告訴助人者後,卻可能在那裡一直繞,表示個案被卡住了,此時,需進入「洞察期」,助人者走在他的前面,才能帶領個案走出迷途 。王老師強調帶領個案進入「 洞察期 」之前,一定要先與個案建立好專業關係 ,讓個案信任你 ,體會你是關心他的, 這樣個案才能接受你對他的挑戰。成功的助人者,不僅要與個案建立良好的關係,還要將他帶出困境。
王老師闡述「精神分析理論」
王老師 表示 助人者要幫助個案「 洞察 」 之前 ,需要有所準備 , 即須瞭解「 人 」的理論,才能跳脫個案的經驗 ,從比較清晰的觀點來瞭解個案。「洞察階段 」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精神分析理論 ”。透過王老師 精闢講解 、舉例,幫助大家理解 Erikson ”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 Bowlby ” 依附理論 ”,以及個體化及防衛機轉等心理分析的理論。
來自桃竹區的學員夥伴,都專注聆聽課程
王老師提到:「情感轉移」的分析與解釋,能催化個案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對未解決的事物有更多的認識。王老師提醒我們:助人者一定要先解決自己的議題,才能保持理性與健康,不會與個案的問題纏在一起;而有工作夥伴分享自己”反移情”的例子,王老師回應 ,助人者對個案 ”反移情 ”是正常的,但需避免將負面情緒給個案,當個案對助人者有移情時,反而,可藉此機會討論彼此的關係,助人者可成為示範,幫助個案更多的洞察,並從助人者身上學到正確的回應方式。
王老師講述引導個案「洞察」的重要
當個案只是作助人者要他做的,而助人者沒有解釋或個案不瞭解這些行動的重要性, 這些個案沒有「 洞察 」的行動是無意義的 。當我們教個案處理自己的問題時 ,他們比較能探索與瞭解自我,並決定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問題。
育幼機構的工作夥伴,分享上課的學習心得
個案對事件的解釋,決定他之後的行為及感覺,同時,也決定他在治療過程是否願意談某些話題。個案若瞭解內在的自己是如何運作的,是一種「啊哈!」的經驗,它是無價的,但必須讓當事人親自去發現,並經驗到的才是真正有用的。
王老師傾聽、回應機構一線工作夥伴的分享
今日的課程,幫助我們對「洞察階段」理論有更清楚的概念,夥伴們在課程回饋單上分享 :「 要先 照顧好自己 , 讓自己成為 一個健康的個體 ,才能 更有能量協助 更多個案 」、「 關於 " 洞察階段 " 相關的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 , 如此在面對個案時才有更多的工具可以利用…」、「洞察須建立在深層的探索上,洞察須同理且不做價值判斷 」 … , 以上分享顯示學員們透過研習所獲得專業的成長 , 蓄積工作能量 ,下次我們將學習助人的「挑戰」技巧,盼您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CCSA 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