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 桃竹區專業工坊- 「開放式問句」的助人技巧&自立輔導運用

必須使用輔導技巧來處理受傷的情緒,因為受傷的情緒將導致扭曲的認知,並會反應在行為上。

CCSA 為協助 桃園縣安置機構同仁充實專業知能與提升助人能力,特舉辦一系列的「專業成長工作坊」。 此訓練課程於四月二十六日在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接力展開第三場,由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授課,桃園、新竹縣市的兒少安置機構同仁抓住機會積極參與,共有二十六位前來充電。


透過輔導協助個案
首先,王老師請我們思考為何要來上課?老師分享道:「同仁所照顧的個案是受傷的, 這些孩子是弱勢中的弱勢,缺乏長期穩定的支持系統,比其他人更需要靠自己,且內在有許多心理障礙,若以教育或管理的方法來指導,個案通常無法做到,必須使用輔導技巧來處理受傷的情緒,因為受傷的情緒將導致扭曲的認知,並會反應在行為上。」在助人技巧方面,王老師教導:「幫助個案啟動受傷自我的第一階段是探索,也就是讓他了解 哪裡受傷?有什麼影響? 充分他了解受傷的內涵、對事情的感覺與想法。 因為受傷後會產生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通常是認知上的扭曲,因此要透過輔導來幫助個案自我恢復。」技巧演練時,王老師請學員三人一組,一位扮演個案,談論健康問題,一位扮演助人者,聽完個案陳述後,以開放式問句提問,第三位扮演觀察員, 記錄助人者所問的封閉式問句與開放式問句,並分出有效與無效問句。

 

教導開放式問句
王老師以《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學富2000年)這本書帶領大家學習如何使用「開放式問句」。何謂開放式問句?意即請個案澄清或探索想法的問句。王老師表示:「助人者會問問題,就可以從個案身上得到想要的資訊。」
為何要使用開放式問句?此技巧可鼓勵個案澄清散亂模糊之處,讓個案可以說他們的故事。王老師強調:「 問個案的感覺是什麼,可讓他說的多、說的深 。所以開放式問句可以用來帶領個案、與個案同步,較不會給予壓力。」
如何使用開放式問句?需掌握以下六大重點:
1. 保持適當的專注行為,語調低,表達出關心和親近,說話速度慢,問句要
經過修飾以免像審問個案。
2. 以支持、非評價的態度來鼓勵個案。
3. 問題要短而簡單,避免問太多問題,每次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4. 焦點放在個案身上。
5. 避免問封閉式問題。
6. 不要問why,以免引起個案防衛。


技巧演練與回饋
技巧演練時,王老師請學員三人一組,一位扮演個案,談論健康問題,一位扮演助人者,聽完個案陳述後,以開放式問句提問,第三位扮演觀察員,記錄助人者所問的封閉式問句與開放式問句,並分出有效與無效問句。

經過熱烈的討論與實際的演練後,多位學員表示以開放式問句詢問個案時,能促使個案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的狀況,不僅使助人者更瞭解個案,也讓個案感到自在。王老師回饋:「只要助人者問對問題,個案就可以講很多。助人者要放鬆、具同理心,當我們用同理心的態度面對個案,自然就會使用技巧。」有位夥伴分享:「自從上了第一堂課之後就 感到混亂,因為與 往的習慣不同而感到不順,所以自己需要放慢腳步。」王老師肯定其自我洞察與學習意願,並回應:「助人者共同的特質是熱忱,如果能加上技巧,會使熱忱產生好的效果,也不容易感到疲累。」


另一位分享 :「 以平常習慣的方式對話會很快,一旦使用開放式問句 ,助人者與個案都要思考,對話的速度變得很慢。在與青少年協談時,感覺到他們的回答很短,這時助人者會有被卡住的感覺。」王老師回應:「 每個問題都要有清楚的意圖,透過開放式問句放慢速度,可以讓個案與助人者皆能思考。但此法並不適用在尚未建立關係的個案,對於抗拒的個案,要用情感反映。此為下次所要學習的技巧。」最後,王老師表示建立關係是 探索階段 最主要的任務,透過重述、開放式問句與情感反映這三個法寶,可以使我們走出探索階段,順利地與個案建立關係,幫助個案充分的探索。


透過王老師的講授、小組的演練與彼此的回饋,大家又學會了一樣助人法寶:開放式問句!在實際演練中,也體會到其妙處!下次課程,王老師將帶領我們學習第三個催化個案探索的法寶──情感反映,歡迎安置機構的工作夥伴和我們一起來練功!(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