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 桃竹區專業工坊- 「專注與傾聽」助人技巧&自立輔導運用

本會為協助桃園縣安置機構同仁充實專業知能、提升助人能力,敦聘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授課

本會為協助桃園縣安置機構同仁充實專業知能、提升助人能力,102 年規劃 20場次,30小時【專業成長工作坊】,敦聘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授課,3月29日於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進行第一場專業訓練,當天計有來自桃園、新竹縣市的12所兒少安置機構、32位同仁參與。


首先,本會 洪錦芳 秘書長致詞,歡迎 桃竹地區 育幼院、 少年中途之家的工作人員與會,熱切鼓舞機構的同仁們 全程參加專業訓練,以提升 助人工作的職能,並肯定大家是 失家孩子的 貴人,而 孩子也是我們的 貴人,唯 持續 精進自身專業,對孩子、對自我與社會,才有更深的價值與助益。


第一場次是『專注與傾聽的助人技巧』,王燦槐老師分享助人歷程中有探索、洞察 、 行動 三階段,在「 探索階段 」主要目的 是 建立關係,並且 鼓勵案主說故事,「專注」是執行其他 助人技巧的根本,在安置機構中生輔老師或保育員想要 改變孩子的 行為,初步 建立關係就 很重要,不能用 負面的方式 管理,因為會破壞關係,用正面的方式管理才能加分,之後才有可能影響個案。有同仁 分享身為 生輔老師,要專注在單一 個案身上是困難的,因為身邊會有許多孩子,其他同仁則分享 自身機構經驗:『 生輔老師 每週和小家中的 每個孩子都有一對一個別談話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專注在各個孩子身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看重的。』透過機構間同仁的分享與交流,使大家的視野更為寬闊,也瞭解其他機構的實務如何操作。


王老師提到「專注」是以「非語言」注意個案,專注可以讓個案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並值得 被傾聽的,因為在他們的 生活情境中 鮮少有機會這樣被關注,助人者要成為示範,示範如何尊重人,當個案受到尊重,他才有能力去尊重別人,而且專注可以鼓勵個案將想法和感覺轉化成口語,增強個案的適當行為。「專注」的類型有: 1.眼神的接觸、2.臉部的表情、3.接近學、4.副語言、 5.舉止神態;王老師 提醒我們 眼神的接觸部分 要考慮文化的意涵,不同文化對於眼神的接觸 有不同的意義,王老師 建議:可以向個案確認,與 個案眼神接觸方式是否讓個案 覺得 不舒服,或有些個案 在對話時 不能正視時,也 可以跟個案確認。而非直接告訴個案說:「你看著我,你眼睛不看著我,是很沒有禮貌的」。助人者可以將觀察到個案「非口語」的訊息當作線索,以探索個案的感覺和想法。


「傾聽」的意義是:以第三隻耳朵傾聽,不僅是 聽到個案所說的內容,而是抓到個案說的重點與以及他的感覺。王老師表示 專業 與 非專業 助人的差別,在於專業助人者以『傾聽 』作為開始。王老師提醒 在傾聽時,助人者 心裡是 沒有任何的批判,要完全進入個案所說場景與情境中,彷彿自己是個案,和他 演同一齣戲,當助人者 聽到 忘記自我,完全沒有自己時就成功了,而且我們的 聲音與 要跟個案狀況 配合,如果他講話聲音很微弱,你的聲音也要很微弱。怎麼聽是一切的重點,你跟他是合一的,需要把自己完全倒空。


王老師 提醒我們 助人者 不是 只要注意個案,更要 先敏感於 自己的狀況,覺察 自己的 非口語訊息,如果我們的 身體 無法放鬆,就表示我們 處在一個 焦慮狀況,我們要先關注自己,以預防自己對個案產生不良的影響,另外,助人者 不僅要能感性,感覺個案的感覺,也要有理性,能夠理解個案,最後帶著個案走出困境。第二場次 - 則結合了 技巧演練及「 自立生活輔導 」的議題。王老師 要學員分成三人一組 ,一位扮演個案,談論有關就學、就業抉擇的問題,一位扮演助人者,重述個案所說的內容,以練習專注傾聽的技巧,第三位扮演觀察者,觀察與記錄助人者正向與負向的「非口語」訊息。王老師 特別 讓我們以『登大人了沒 自立生活完全攻略 -- 少年手冊』為參考資料,她表示 使用 這本書的 目的 有二,第一是扮演個案的人 不需 談到自己私人的問題,而是從一個 比較安全的議題-就業與就學的抉擇開始談起,不但可以練習助人技巧,也讓我們慢慢的熟悉這本書,日後可用這本書去幫助孩子自立。


三人輪流扮演不同角色後,王老師請每組派一位代表分享:『1.最喜歡那一個角色?2.那一種專注行為最有幫助?』第一組同仁:『我最喜歡扮演個案,因為最沒有壓力,我發現個案通常講得很簡短, 而助人者 會一直想透過問題引導個案講多一點,結果個案回答 仍然很簡短,反而變得助人者 講的話很多! 』 王老師回應:『 助人者只講百分之 三十,百分之七十讓個案講,我們只要 重述個案所講的話,個案講多少,就回應多少,用 副語言等待個案,而不需 PUSH 個案。』
第二組同仁:『 我喜歡當觀察者。 我發現助人者 聽到訊息後,容易 為了幫助個案而很快下結論。』;王老師回應:『 在探索階段我們要鼓勵個案說故事,這樣才能跟個案建立關係。』


第三組同仁:『我喜歡當觀察者。我觀察到第一位助人者聽到訊息後,很快的下定論告訴個案該如何做,另一個助人者,會 引導個案講自己的問題之後 再給建議,沒有馬上下結論。 』;王老師 回應:『 專注與傾聽 比較無法表現,所以 我們在練習時加了一個重述,重述個案所說的內容是 助人者開始工作時,非常 重要的技巧,助人者不會一開始就給個案建議,我們 幫助個案理解他裡面的問題,當他 洞察到自己想要有所行動,詢問助人者 有何建議時,助人者才給建議,因為我們 不要壓抑個案 自己去找到 答案的 能量,為了 幫助他 之後 不用找我們,所以 在這個 歷程中,我們要 給個案方法,要 教個案釣魚,若助人者 太早給個案答案,就是 給個案魚吃,我們的工作是讓個案自己去釣魚,自己去想出答案。』第四組同仁:我們共有缺點是當助人者時容易中斷傾聽,急於想要分享自己的經驗』。王老師回應:「 當個案在探索期,個案不需要助人者的故事,因為個案要先弄懂自己的故事,讓個案 非常瞭解自己,當個案瞭解自己後,他會 覺察自己需要改變,那時他需要一些 新的方式與材料,助人者此時才需要提供 不同的觀點或經驗給個案。』第五組同仁:『我們這一組的助人者容易落入整理與收集資料的狀況,為了要拼湊 個案的 問題、感覺, 助人者會 拋出一大堆問題,讓 個案有 不舒服的感覺。 』王老師回應:『我們要作的是 重述,而不是 問問題,問問題是在下個階段,我們要先學會 重述個案所說內容,這樣個案會覺得 助人者在聽他說話,而且聽懂了, 所以重述有個 好處,就是可以讓 助人者在 無形中 收集資料,不會 讓個案 覺得 一直被問問題。』


結論:
在實際演練與各組的分享中,助人者普遍的問題是「助人者講太多話,太快給建議或 過早作 自我揭露,問 太多問題,淪於 收集資料。 」「 專注與傾聽 」看似簡單的 技巧,其實 作起來 並不容易,需要 不斷 練習,王老師 給大家一個家庭作業,鼓勵同仁們在這 二個禮拜中,找一個 不熟悉的人和他一起進行探索,練習「 專注傾聽 」與「重述」的技巧,看他會不會愈講愈多。王老師說:專注 與傾聽、重述 是 基本功夫,當 基本的技巧 作得深、 又自然,將來遇到較難的問題,我們與個案建立關係的速度與品質就會好,專注 與傾聽的技巧是 運用在每一次的談話中,下一次課程將學習『 重述 』的助人技巧, 王老師認為這個技巧 是重要的,「重述」是將個案所說的話,用 一句話總結,這個技巧可以 讓個案覺得助人者是 瞭解他的,但要作到「 重述 」,就要先練好「專注傾聽」的技巧。王老師 希望幫助學員 累積助人的技巧,並將助人技巧內化,讓大家在 工作上用於無形、自然,不僅工作起來很有成就感、輕鬆,個案也獲得很大的幫助。CCSA 今年透過這 30小時 的專業成長 工作坊,藉由 王老師的 專業,讓 桃竹地區 兒少安置機構的同仁們一起 學習助人的基 本技巧,相信經過王老師 一步一步的教導,學員們可以紮實地學到助人技巧,以使自己及個案都受益。(CCSA 桃園工作站/廖慧芬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