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社政、司法重視兒少安置服務的現況與挑戰,提升保護個案權益與機構專業發展,本會(CCSA)於11.20國際兒童人權日及國際CRC委員來台審查「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前夕,在11.16~11.17舉辦2017【「十五自立,三十而立」兒少安置服務論壇暨工作坊】。
▲貴賓與安置單位主管們合影
11月16日【「十五自立,三十而立」兒少安置服務論壇】,在內政部之大坪林聯合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共有89個單位,196位來自社政部門、全國兒少安置機構、社福團體及學術單位等,關懷「兒少安置服務」的夥伴一同參與。本次邀請保護服務司 張秀鴛司長、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校 鄭俊華督導、臺東桃源國小 鄭漢文校長,與杏陵醫學基金會高松景副執行長等,分享失家兒少在成長生命歷程中的發展與困境,藉以提供安置服務反思未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兒童保護從家開始/保護服務司 張秀鳶司長
▲保護服務司 張秀鴛司長分享兒少家庭處遇計畫
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與《兒童替代性照顧導則》,兒少安置服務在於協助兒少家庭重整,使得以返家;或幫助兒少重返社會穩定適應,建立新的家庭體系。為此,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張秀鴛司長分享「兒童保護,從家開始──談兒少安置的家庭處遇」,藉由探討與原生家庭的工作方法與模式,增益兒少及早返家的可能性。
從兒少保護現況、兒少與父母及家庭相關的法律規定、安置機構的家庭處遇工作、長期機構安置個案永久性計畫等,張司長以四大面向探討兒少為中心的保護整合服務。期許針對需要保護的兒少及其家庭提供合適的處遇計畫,如以家庭訪視與資源連結等方式滿足需求,提升家庭功能與抗壓力,最終避免不必要的家外安置,藉以維持家庭完整和保障兒少在家庭生活的安全,並希望對兒少的照顧服務,能夠以「永久性照顧計畫」為目標,讓兒少的「居住安排」「法律關係」和「情感關係」能夠永續發展。
最後,張司長勉勵:「身為兒少保護安置工作者,心中皆有一個藍圖,是希望每一位接受安置的孩子能夠『回家』;如果回不了家,也能夠有『第二個家』(如親屬家庭…);如果無家可歸,需留在安置機構,也能長出『心中的家』,成為安置機構的家人,視機構如家。這三個不同的家,是保護安置長期努力的目標。」
香港弱勢青少生涯規劃經驗分享/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校 鄭俊華督導
▲鄭俊華督導分享香港賽馬會「鼓掌(CLAP).創你程計劃」的經驗
「生涯規劃,不是單純找到工作,而是讓他們找到方向!」
安置結案或弱勢的青少年,多於社區從事勞力、低薪或部分工時的工作,少能有「職涯發展」,甚至是「生涯規劃」的概念。對此,鄭俊華督導分享香港推行生涯規劃項目的經驗-為期五年、撥付五億港元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此計畫廣泛結合公私立各部門(如政府、學校、非政府機構、家長、社區團體、企業等),建立跨界合作的機制,並整合資源協助青少年,針對50所中學提供支援,使學校有足夠能力及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教育外,更透過成立「地區生涯規劃服務隊」,去主動發掘社區內的”雙待青年”(非在職及非在學)提供服務。
「工作只是生涯規畫中的一環,並不是全部。」因此,在不同的項目中,除提升青少年的生涯規劃能力外,還會引入不同角色的參與,以及協助弱勢青年的強項和能力「被看見」。藉以協助青少年探索、釐清事業興趣,孕育有利環境及提供多元化出路,使能找到人生方向。
非家與回家—安置機構文化家園的設想/臺東縣桃源國小 鄭漢文校長
▲臺東縣桃源國小 鄭漢文校長分享各國安置兒少困境的觀察
監察院2016.7.5召開「被強制安置之兒童及少年家庭權利保障研討會」中,邀請報告人臺東縣桃源國小 鄭漢文校長,對於「第四世界運動的案例與經驗,與教育體系的實務觀察」,著墨甚深,他提供了安置體系對兒少與原家想望、權益之現實困境的反思。
孩子離家被安置有許多的原因,無論是被虐待、疏忽照顧等因素致死,或是被強制分離,從孩子的實例故事中,都確實發現「ACEs兒童期負面經驗」,而傷口會接引傷口,歲月往往令傷痕更加突出。至於被安置在住宿照顧的潛在影響?無論照顧的好壞與差異程度,安置在住宿照顧的兒童,還是經常感受到丟失,被拒絕和遺棄的感覺。而集體化的生活限制,人力與補助的缺乏,加上多元且困難的兒少身心狀況,經常導致「這到後來變成是一種管理機制,只能『管理』孩子,沒辦法去照顧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
由於進入保護安置體系的兒童或少年,自始都在等待家庭關係修復或重整。回得了家嗎(已準備好的)?多數事與願違,臺灣安置的個案數量持續增長,安置機構的床位同步增加,但許多孩子只能「流轉」寄養或安置單位,等不到遙遙無期的返家機會,等到只是離開安置機構之後,在外獨立生活,而不是回到原生家庭中。
分享的影片-瑞士Markus Furrer 教授,在2015年提出瑞士陸森州被寄養在機構的兒童的歷史研究,他以自身在安置體系長大的背景與經驗,結合訪談多位同樣經歷的「長輩」,完成「安置兒少發聲」的研究。包括:「機構寄養兒童汙名化」、「機構安置與有關當局武斷決定」、「機構財源不穩與寄養童的勞動」、「嚴厲懲罰與暴力」等結論意見,並以此提出國賠申請,讓瑞士司法院長針對「被偷走的童年」公開道歉。而英國從90年代起不斷反思:機構式照顧究竟是照顧孩子?還是傷害孩子?這是值得台灣借鏡與重視的。
鄭校長說:討論安置寄養議題,是希望打破「問題衍生問題」的惡性循環,同時也希望正視法律或社會運作的方式,為什麼造成這麼多悲劇與危機,誰來承受?誰該承受?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是孩子承擔,也不是讓受傷害的孩子離開家就能解決。如果原生家庭是兒童最佳的成長場所,政府協助維繫家庭、重整家庭、健全家庭,以發揮其功能遂成為最重要的處遇原則;如果孩子真的被迫離開家庭,就需要更多樣、細緻的照顧服務,以因應不同類別需求,讓他們獲得適當的照顧與支持,如:親屬照顧或是寄養家庭,甚至是社區在地安置,都是未來可能的方向。
▲專注觀看「瑞士紀錄片-跟著馬克過一天」的與會者
從失落依附關係,談情愛教育~自立與成家之路/杏陵醫學基金會 高松景副執行長
▲高松景理事長闡述全人性教育觀念
台灣性教育學會 高松景理事長闡述「全人性教育」觀念
面對原生家庭「依附關係」失落,安置的青少年容易成為年輕父母,或複製約會暴力、婚姻暴力受害者、兒女保護安置…。由台灣性教育學會 高松景理事長分享「從失落依附關係,談情愛教育~自立與成家之路」,需藉由豐富的機構教輔思維,助益失家兒的正向傳承,建立下一世代的健全家庭。
高副執行長從「全人性教育」切入,倡導是一種「愛的教育」,是教導健康的親密關係;也是一種「品格教育」,為支持美滿家庭生活,教導為自己性行為負責的教育。教導重點不在性知識,乃在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與將價值實踐所需的「能力」,所以也是「生命教育」,要發揚「人性」,教人成「人」。
透過釐清「健康的親密關係」,高副執行長強調是「性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愛的教育。對青少年的性苦悶、情慾自主(Autonomy)、依附關係與發展階段,也詳細講述。高副執行長強調全人性教育的目標:以「愛」為核心價值,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提升健康自尊),辨別「真愛」與「假愛」,進而了解什麼是「愛」;也以「生活技能(life skills)」為導向,教導增進健康親密關係所需的各種生活技能,進而學會愛的能力。
但因疏忽照顧、家庭暴力或性剝削等因素離開家庭的孩子,經常因著兒童期不佳的親子「依附關係」,複製學習「運作模式」,進而影響長大後經營「健康親密關係」的能力;這些孩子也會因為「童年逆境經驗」產生「毒性壓力」,傷害他們的「執行功能」,導致無法進行新的學習,而「定型心態」更自我設限從學習逃離。這些成長在育幼院的孩子,就在「依附關係」的失落與「毒性壓力」的自我設限等兩股力量的牽動,離幸福美滿的人生愈來愈遠!
「我們不應責備受害者,我們可以為院童做些什麼?來全盤扭轉命運複製?」高副執行長說。有個來自2000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孤兒院實驗研究證實,照護員溫暖而有回應的互動,就可讓院童更健康成長。此外,整合社會資源系統及學校教育系統,共同推展「全人性教育」,培養院童經營「健康親密關係」所需的價值與能力。
▲綜合座談踴躍提問與回應
最後,由CCSA秘書長洪錦芳帶領進行綜合座談。與會者提出期待能辦理更多專業人員訓練,有效提升兒少服務專業工作者的知能,以便在實務過程中正確對應孩子的需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導正價值觀念與偏差行為。展望未來,洪秘書長期許安置、教育、司法、社政及社福單位,更多攜手努力於兒少權益與發展議題,CCSA將推動職能培力、情愛教育及社區少年自立等,因應弱勢兒少困境與挑戰的現況,共為轉化社會福利服務為「社會資本」而努力。(文:研發組長 鄭偉銘/特別助理 常琬瑤)
▲活動圓滿順利、全體合影留念
參與者回饋摘要:
1.藉由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交流溝通,激盪與反思出更多有別於以往的觀念。
2.失落「依附關係」之兒少,在安置系統內,以「管理」至上,以及工作人員輪班的情況下,要如何重建健康的依附關係?以協助他們未來自立、成家後對家庭關係的經營,減少製造「破碎的家庭」。
3.此次情感依附的議題很棒,可深入提供工作者的服務技能。
4.希望能更進一步了解如何協助少年重建其兒童少年時期的失落關係,以及如何引導建構其自立,成家(看見家庭關係樣貌)的技巧及能力。
◎論壇流程:
2017【CCSA「十五自立,三十而立」兒少安置服務論壇】 時間:2017年11月16日(週四) /地點: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F國際會議廳 |
|
時間 |
內容 |
08:40~09:00 |
報到 |
09:00~09:20 |
雷倩理事長 & 長官、貴賓致詞 |
09:20~10:20 |
專題:「兒童保護,從家開始」~ 談兒少安置的家庭處遇 主持人:馮 燕教授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 與談人:張秀鴛司長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10:20~10:40 |
茶敘 |
10:40~12:10 |
專題:弱勢青少年就業準備與發展:香港推行生涯規劃項目現況和經驗 主持人:彭淑華院長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 與談人:鄭俊華實習課督導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校 |
12:10~13:20 |
午餐 |
13:20~14:50 |
專題:「被竊取童年的孩子」~安置兒少的權益、困境與後果, 以瑞士經驗為例 主持人:江綺雯委員 /監察院 與談人:鄭漢文校長 /臺東縣桃源國小(2016監察院研討會 「被強制安置之兒童及少年家庭權利保障」報告人) |
14:50~15:10 |
茶敘 |
15:10~16:40 |
專題:從失落依附關係,談「情愛教育」~ 自立與成家之路 主持人:胡中宜教授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與談人:高松景副執行長 /財團法人杏陵醫學基金會 |
16:40~17:00 |
綜合Q & A |
17:00 |
愉悅賦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