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CCSA)自107年8月2日至8月8日為期七天,假新店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辦理SDM種子講師及社工督導培訓工作,現場共有20名種子講師及10名兒少保護社工督導參與,並邀請Dr. Raelene Freitag和Douglas Smith兩位講師來台授課,俾全國兒少保護社工人員均具備操作SDM安全評估及風險評估之相關知能。
▲本次活動的靈魂人物-講師Raelene Freitag和Douglas Smith
我國自100年起開始與美國國家不當行為研究院(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簡稱NCCD) 附設兒少研究中心(Children Research Center,簡稱CRC)合作,引進「兒少保護結構化決策模式」(Structured Decision-making Model,簡稱SDM),目前「安全評估」(Safety Assessment, SDM-S) 工具已全面施行,用於輔助社工人員決策「兒少是否能安全留在家中」,另為評估兒少是否有再次受虐之風險,刻正引進量化計分的「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SDM-R)工具,協助評估兒少再次受虐的風險程度,期使有限的服務資源與人力用在高度風險的兒少保護案件。104年至106年,由衛生福利部執行風險評估工具相關研發計畫,進行國內先導訓練、實驗試作、研究分析,並於107年1月工作坊完成定版工作;安全評估部分,亦於107年1月份工作坊中,參採新加坡安全評估工具(2版)架構及題項,研修完成我國安全評估工具。為利明(108)年正式上線SDM安全評估(2版)及風險評估工具,現研發完成SDM風險及安全評估套裝教材。
課程的第一天,活動開場由本會(CCSA)洪錦芳秘書長致詞,為整個活動揭開序幕,秘書長提到在座的督導都非常年輕,是台灣社福界未來的希望。在簡短致詞過後,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林維言司長也勉勵在座同仁好好學習,不要放棄向大師請益的機會。為期五天的課程就在熱絡的氣氛之下開始,學員的組成大都是地方政府的督導,許多督導是內定的「種子講師」,已經參加過幾年前的訓練,所以對這類別的學員而言,此次的課程為一個複訓。課程講師Raelene Freitag和Douglas Smith借助自己在NCCD豐富的實務和研究經驗,將這些經驗提煉並綜合豐富的教材進行精彩的講授課程,在五天的課程中,講師針對SDM教材裡面的內容,包括風險評估、再評估、調查等項目進行原則講授與指導,並且針對疑問處進行討論。最後總結並且提供豐富的案例讓學員練習如何正確地使用這套工具。
▲口譯老師認真地進行口譯工作
兩位國外講師也提及,這次課程並非是一個單一講授的歷程,應該是雙向溝通討論的平台,Raelene謙虛的表示SDM風險評估工具是美國NCCD研發出來的工具,如果直接套用在台灣的實務工作界,或許會產生諸多文化適應的問題,若是強加套用,未免落入了文化霸權的框架。所以透過五天的討論和案例研習,精深使用評估工具的準確性、協助未來在評估個案是否能夠留在家中。
在五天課程的過程中,不乏許多具備深度的討論,包括對風險評估和再評估的標準進行深入探討,許多學員也針對評估標準提出質疑,例如有一指標:「案父或案母使用皮帶抽打孩子」,學員提出不用皮帶也可以虐待孩子,那麼這個標準是否過於僵化?亦有學員指出許多案例無法適用於SDM設立的標準,包括家戶的計算方式以及部分實務經驗不符合SDM評估或再評估的標準,但依照自己的實務經驗判斷仍有開案的必要性,種種情境的討論讓課程氣氛變得熱絡,講師也費心地和學員進行討論。由於課程講師是英語授課,因此此次課程本會也聘請了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的口譯講師李筱雯老師和杜南馨老師進行口譯工作,也聯繫了口譯器材廠商提供五日的口譯設備,讓學員可以進行雙語頻道的學習。
▲協同主持人王孟甯老師分享經驗
對於服務提供者而言,Raelene和Douglas不斷強調應該回歸自身的經驗,無須無條件服膺SDM當中所設定的評估標準,回歸到實務與理論並重的面向。學員針對這份教材也提出了學藝不精無法將此次課程的經驗傳承給自己的下屬或相關實務工作者。Raelene和Douglas用正面思考的態度鼓勵學員在未來勇於和下屬討論,他們自己第一次使用和研發這份評估工具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學習的過程都是積累的,一定沒有辦法一蹴可幾。
▲學員與講師進行專業溝通
在五天的課程中,每天都有小組討論和案例練習,在最後一天也運用選擇題幫助學員複習所學,讓學員能夠更通透五天的課程學習。在課程的最後一天,Raelene和Douglas也希望可以聽到大家對於課程的疑問和回饋。老師透過重新分組和書寫海報的方式讓大家討論對課程的感想和最後對於整個SDM評估模式的疑問。在最後的分享,來自台南的督導分享到或許許多工作者一開始還無法接受這一套「新的評估模式」,甚至認為這個模式會成為一個武器,一個指責社工專業判斷有瑕疵的武器。所以或許在一開始推展這項工具的時候,會面對許多實務工作者的反彈,但或許對資淺工作者或新人而言,這個工具可以協助工作者做出正確的評估,讓一開始工作充滿惶恐而無所評估的工作者可以運用工具做出確實的評估。
▲學員進行分組討論
每天課程結束,本次SDM計劃的協同主持人王孟甯老師和楊佩蓉老師都會再和兩外國外講師進行後續的討論,包括教材的合適程度、學員的問題反映等等,希望可以讓隔天的課程更加地符合學員專業實務面向上的需求,由此可見老師之敬業與認真。
▲學員進行案例分析
五日的活動結束了,老師表達希望能夠再進一步討論評估工具,但可惜時間不夠用,希望幾個月後可以再來台灣分享更多的專業知能,也期待大家未來持續地針對評估標準雜揉實務經驗進行討論。
▲陳宜珍老師分享SDM工具分類邏輯
▲學員上台提出對於SDM分類方法之相關疑問
▲學員上台分享小組討論成果
▲活動團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