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小傑時,他剛失去父親,帶著寡言的神情來到自立宿舍,那一年,他才十五歲,面對的不只是生活的重擔,還有突如其來的孤單與不安,對未來的想像,模糊又遙遠。然而,即使生活少了依靠,他仍能遵守宿舍規範,主動學習做飯、分配生活費,用一點一滴的努力,證明自己能好好生活。
升上高中後,小傑面臨新的課業與住宿挑戰,經過多次對話,他終於願意與阿姨、社工討論,在外租屋、簽約、規劃開銷,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為「自己的生活」做出選擇,雖然過程中不乏焦慮與不安,但他學會理性思考,也學會在壓力中穩住自己。進入高二後,小傑開始反思:「我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他發現自己對「理解人、幫助人」的事情特別有興趣,也在各種活動中,提升越來越多的自信與責任感,社工觀察到,他不再只是需要被提醒的少年,而是一個能規劃、能思考未來的青少年,從理財、時間管理到情緒表達,他一步步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為小傑慶生
114年,小傑滿十八歲,這一年,他經歷分手的失落、考試的壓力,也在陪伴與自我反思中學會復原,八月的露營活動中,他難得真情流露,對社工說出心裡話:「在我的生命裡,爸爸、阿姨、姑姑等家人,沒有人真正聽我說話,沒有人會問我想法。但社工不一樣,她不會幫我做決定,只會在旁邊陪著我,讓我自己想清楚、自己試。即使我做錯,她也沒有責怪,只有鼓勵,她讓我知道,我不用害怕選擇,我可以勇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小傑作的母親節蛋糕
於是,在指考結束後,小傑堅定地說出自己的選擇,他要念社工系,因為社工陪他走過迷惘,讓他相信助人的工作不只是幫別人,而是讓人重新相信自己,而社工也回應他:「去成為獨一無二的社工吧。」如今的小傑,穩定、有想法,也正一步步走向他親手選擇的未來。(CCSA桃園工作站/周湘庭 社工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