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灑進矯治學校,小羽的眼神仍帶著倔強。自小寄居在親戚家,他曾享有比同齡更多的照顧與疼愛,卻因青春的躁動一次次闖禍,最終被送進矯治學校。親戚的太太曾在保護官面前替他擔保,聽他承諾不再犯錯,但承諾很快碎裂。一次次的失落讓親戚的太太徹底心冷,她對社工直言:「我不會再承擔他的事情了」。社工沒有放棄。持續地進校探視,透過一封封書信陪小羽討論出校後的選擇是服兵役、升學還是工作?債務如何處理?未來該住在哪裡?為了替小羽尋找安身之處,社工奔波於台南、燕巢,卻一次次碰壁。每一次被拒,回程路上的沉默都像壓在胸口的石頭。直到小羽出校前三天,社工最後一次突襲訪視,終於同時見到親戚與親戚的太太。親戚談起多年來承擔的壓力與無奈,語氣中盡是疲憊。社工耐心傾聽,並訴說小羽在校中的轉變與未來的渴望,努力化解雙方的隔閡。那一場對話,讓親戚的太太原本堅硬的態度逐漸鬆動。
出校前一天,親戚的太太終於來電,雖然語氣仍帶著防備,卻願意讓小羽暫時回家。那一天,社工終於感受到努力換來的轉折。出校時,親戚的太太與案親戚的小孩帶著豬腳麵線和火爐到門口迎接。小羽跨過火爐的瞬間,神情專注而沉穩,他明白這不只是習俗,更是一個重新開始的象徵。不久後,誘惑再度出現,曾經的朋友遞來危險的選擇,是個三天就能賺足十萬元的誘惑。但小羽拒絕了,腦中浮現親戚壓抑而誠懇的話語、親戚的太太強硬背後的柔軟、親戚的小孩苦口婆心的叮嚀,以及社工一次次奔走的身影。如今,他在外找到一份正當的工作,開始自己負擔生活。正午的陽光落在他肩上,他說:「我想試試看,把這次做好。」那聲音像初春的芽,細微卻堅定。對社工而言,這一路的奔波、碰壁與心碎,終於在此刻凝結成一道光,照亮小羽前行的路。
[學校社工、輔導老師與親戚的太太、小羽合照]
[小羽進家門前走過親戚的太太與親戚的小孩準備的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