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輔是一位歷經多重創傷的少年。從小因不善與人互動、性格又容易忍氣吞聲,因而成為同儕欺負的對象。那些不斷累積的語言攻擊,逐漸將他推入情緒低潮的深淵。他開始對人失去信任,變得焦慮、退縮,最終罹患憂鬱症。
在家庭中,阿輔的母親一直是他最堅強的支柱。當她發現孩子在學校受盡欺凌,便選擇讓他中止就學、改為在家自學,期望用家人的陪伴替代傷害。然而,命運並未就此放過他。母親因病離世,失去依靠的阿輔被安置到機構,從此便深深地陷入孤單與無力之中,這樣的情緒成為在自立生活道路上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成為他努力前行時最沉重的行囊。
雖然阿輔嘗試回到學校,但無論在課業、人際或環境上,他都無法順利適應。阿輔開始拒學,也對周遭大人產生防備與說謊行為。而在一次與自立社工通電話的過程中,他突然情緒崩潰,哭著喊出:「為什麼其他人都不能像你一樣理解我?」那一刻,打破了彼此之間的牆,也開啟了陪伴與轉變的契機。
社工明白,對阿輔來說,「被理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長久以來缺乏的基本經驗。於是,社工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持續以穩定的關心與尊重回應他。除了情緒上的陪伴與傾聽,社工也積極協助他媒合心理諮商資源,讓他能在心理師的引導下,更安全地處理內在的創傷、認識安全的社交互動模式。
此外,社工也積極媒合就學獎學金,讓阿輔減輕經濟負擔。這不僅是實際上的幫助,更是一種象徵——「你的努力值得被肯定」。每一次阿輔想放棄時,社工總會透過訊息、電話或面談即時給予支持,提醒他:「你不是一個人。」
隨著時間推進,阿輔願意嘗試回到校園。一開始,一週只肯去三天;後來,變成五天都能穩定出席。這個過程中,他也學會用新的方式表達情緒、面對人際,甚至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從那個總想逃走的少年,慢慢走向自我負責與規劃的階段。
在今年,他順利考上大學,即將展開嶄新的生活旅程。雖然偶爾仍會感到焦慮或懷疑,但他已不再是那個躲在黑暗裡的孩子。他擁有一份經歷過傷痛卻不放棄的堅韌,也擁有了一段在理解與陪伴中被重新接住的成長歷程。
(CCSA 南區工作站/史育庭社工)
▲阿輔申請就學獎學金,與社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