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熱心志工獲獎表揚。 ▲阿緯參與自立Mentor培訓。
「你沒有教養,住在育幼院!」阿緯5歲被帶離原生家庭,入住有200多人的兒童之家,適應團體生活的同時,還要面對同學不解而有的敵意。
住鐵皮屋 換遊樂園
阿緯童年的家,是搭在溪邊違建的鐵皮貨櫃屋,主要照顧者是失智失語的外婆,媽媽忙於賺錢養活一家五口。阿緯姊弟三人餓了,就到附近果園摘水果吃,或跑去廟裡討吃的,無聊時就跟流浪貓狗玩,偶爾也會有善心人士送米、罐頭…來家裡。
當社會局介入將阿緯和姊姊帶走時,他們一路哭到兒童之家,幸有保育員安慰和引介下,他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從未體驗過的「遊樂園」,並且三餐都得溫飽,相較返家回到鐵皮屋,阿緯內心感到欣慰:「現在媽媽不用那麼辛苦了。」
隱晦身世 諮商釋懷
國小同學曾笑阿緯「沒教養」,讓他又氣又惱,雖然班導師制止、並要求同學向他道歉,這句話仍讓他耿耿於懷許久。國中時,姊弟有天接到通知:「媽媽生病了!」當趕到精神療養院,才知媽媽生下三個孩子後,被夫趕出門,因為孩子是「公公的」,公公有意撫養,但年事已高、很快就過世了。種種挫折造成媽媽精神異常,時常胡亂說話打人,甚至不認得親生兒女;阿緯姊弟看在眼裡,既難過又憤怒,一度想「找林家算帳」,只因身份證「父親」欄位空白,查不到資料作罷。
身世之謎,成為他難以啟齒的秘密,長期糾結的情緒不知如何抒發,讓自己在高中時變得暴躁,別人愈抱怨阿緯「愛生氣」,他就愈跳腳,直到接受心理諮商才慢慢釋懷:「同學因我住育幼院而罵我,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我的生父是媽媽的公公,林家用難聽字眼謾罵我們、棄養我們,這個事實讓我很痛苦,但不是我的錯。」
CCSA談心室/休息站/補給處
阿緯原以為可在兒童之家至大四畢業,不料安置政策改變,才升上大二,就被通知必須在三個月內離院,院方力挺、卻申訴無效,只能留一方空間、讓他存放行李,並轉介CCSA協助展開自立生活。初期,他頻頻向CCSA社工抱怨,在耐心聆聽及同理下,心中怨氣漸能紓解。
然而,半工半讀的大學生活,正準備邁向自立,卻逢新冠疫情,打工的麵店客人少遭辭退,那時,無論如何努力,都沒有工作機會。焦慮之餘,CCSA再次成為阿緯的幫助,給予獎學金、生活費補助、租金補貼、生活物資…以及社工介紹的”家教”工作,讓他度過了一整年艱困期。阿緯說:「我的人生遇到幾次原本很過不去的事,像是發現生父的事、需倉促搬出兒童之家、遇到疫情找不到工作,後來還是熬過去了,一方面是有人聽我、懂我、幫助我,另一方面是我自己也很想往前走,不想一直被情緒困在原地。」
手心向上 逆轉”手心向下”
大四畢業在即,穩定工讀外,阿緯也投入志工服務,陪伴天生身體有缺陷的小朋友。他說:「我以前像他們一樣是被幫助的小朋友,但我比他們幸運。以前我是手心向上、接受幫助的人,現在我可以手心向下、幫助他們。」正接受自立Mentor講師培訓的他,總是殷勤與社工討論如何豐實自己的演講,讓聽者受益良多。
CCSA創立於2002年,致力陪伴「失家兒」成長最關鍵的一哩路:「正向自立」。每年平均服務約500失家青少年,多來自全台2,000名育幼院兒少;二十年來扶助大學畢業者逾400人,已有百位受助者更逆轉成為「自立青年Mentor」,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
▲CCSA歲末活動,阿緯寫春聯。 ▲阿緯於文藻大學作志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