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志光/專訪
攤開行程表,可說是滿滿滿,每天都有多場拜訪、會晤。那天,才剛結束一場重要會議,現場88人、線上200多人,談「類&親屬家庭安置模式實務分享會」,這在疫情期間很不容易。
修憲奔走 積極推動兒童人權
這就是CCSA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創辦人暨秘書長洪錦芳的生活日常,為了照顧失家兒,很節省、刻苦自勵的她,幾乎是苦心孤詣、窮盡畢生之力,「親屬安置」、「自立教育」正是她極力倡議推動的。
洪錦芳說,不要把困難的孩子都放進育幼院、寄養家庭,由親屬照顧最好,除非是重大受虐或家內亂倫。家族裡總有位長輩可以把孩子養大,現在少子化,孩子以後會是家族的資產,家族也將是孩子一生的資源網絡。
▲歷任八年理事長的雷倩在十週年的感恩會上與創辦人洪錦芳合影
澳洲逾半、美國約是1/3作親屬安置,然而在臺灣,卻不受青睞,因寄養家庭與育幼機構容易安置,卻非孩子的最佳利益,且正推動CRC兒童人權公約國內法化,影響成千上萬孩子的歸屬感和發展,值得慎思。
其實,洪錦芳十多年前就開始為倡議「親屬安置」的修憲奔走。台灣先前視為親屬義務,沒有補助,以致鮮少願意扶養,後因張秀鴛局長協助修法,如今可給予旁系血親補助1萬多元,但遠低於寄養家庭27000元,相較機構安置平均每月5-8萬元,安置數年至十數年,其中,還可能歷經多處轉換安置的失落創傷,迫使兒少疏離或不識親屬網絡,情何以堪?
▲年年舉辦兒少論壇 倡議關懷自立少年福祉
如今,漸漸有將孩子交給嬸嬸、舅舅...等旁系親屬撫養,但平均不足二年就結案,應要合理延長至成年。相對安置於育幼院,社會成本高、不容易返家、課業成就低,難免世襲貧窮、很難翻身,而交給親屬教養,或有堂哥、表妹等,成長階段不孤單,否則一個孩子、自小離家,從此踽踽獨行....。說到這,洪錦芳心疼之情溢於言表。
教育脫貧 翻轉失愛兒少人生
她認為,當孩子有風險時,先評估親屬安置、其次寄養家庭,最後才進育幼院,有助於未來返家的照顧銜接。她也很開心分享,近日新北市社會局已經承諾,未來親屬安置、寄養家庭、育幼院、類家庭,都將以同樣的標準補助。「這就對了!」洪錦芳說,政府實質補助「親屬安置」,才是釜底抽薪之計。
「明天的成年罪犯、是今天的偏差少年、是昨天的失愛孩子」,想做的事很多,像是失家兒的全人關懷、育幼院老師的教育訓練、院長的專業與責信治理,不只食衣住行,還有就學、就養、就醫、就業與職涯發展,有沒有適性培育?對藝術、音樂、體能有否天賦?這些都需要方方面面去關照。她憂心孩子「養大但沒有養好」,國中畢業或中離生,很容易走向偏差、世代貧窮。
▲洪秘書長為自立mentor巡迴育幼機構分享開場
洪錦芳也關心、服務離院孩子,扶助他們「教育脫貧」,穩定自立,堪稱亞太先驅,疫情之前,北京、香港、澳門、新加坡都來交流。「因為你在乎他」,洪錦芳欣慰地說,迄今,一千多位離院孩子中,有四百多位念到大學,攤開台灣育幼院七十多年歷史,也不過於此,但CCSA十多年就做到了,現在還有12位孩子念研究所。
每年撫育數百位失家、失愛的兒少,讓他們有重生、翻轉人生的機會。這正是洪錦芳創辦協會(CCSA)的初衷,在20周年之際,她以扶植「15自立→30而立」的理念,持續給予失家兒榜樣與磨練,正向力量與改變契機,也期待善心企業踴躍捐輸。
▲悠遊卡公司捐贈印製CCSA20周年紀念版
1954年11月20日訂定為「國際兒童人權日」,那天,正好是洪錦芳的生日,能說她不是為兒童奔走的天選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