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從創傷理解到實務調節|實作導向課程強化專業調節與陪伴力

工作坊深化了學員對創傷知情理論與神經基礎的理解,協助第一線工作者強化現場應對與情緒調節能力,注入更多穩定感與自信心。

  為強化安置體系第一線工作者運用「創傷知情照護」知能於兒少輔導工作上,本會(CCSA)於114年5月15日、5月21日,假台北市婦女聯合會辦理「創傷知情照護工作坊」,邀請郭晏汝諮商心理師與邱上熒諮商心理師,帶領來自北部32間單位、75位實務工作者,一同深入探索創傷經驗對兒少及助人者的影響,並學習具體可用的調節與介入策略。

▲郭晏汝心理師與學員大合照、邱上熒心理師與學員大合照

 

  課程以提升「創傷知情照護」專業應對力為核心,結合神經科學、依附理論及感官調節技巧,幫助專業工作者深入瞭解兒少行為背後的創傷反應機轉,並建立更具同理與實作的輔導策略。

▲暖身活動「電光火石」──學員彼此認識與分享與逆境兒少工作的優勢

 

  首日課程由郭晏汝心理師主講,以「創傷與神經系統」為起點,帶領學員辨識良性壓力、可容忍壓力及毒性壓力對身心的不同影響,並透過簡易的身體律動與感官覺察練習,協助學員體會自身狀態如何影響陪伴歷程。下午則聚焦於「身心調節實務」,學員實際體驗透過身體的參與和調節,開啟助人歷程中的「穩定陪伴力」。

▲透過圖畫接龍,學員體會天氣對感官的影響

 

  學員們表示,第一天課程中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包含「感官律動操作」、「互動性強的活動體驗」及「SMART ROOM的實務應用」;特別是郵差送信、官感滿足練習等趣味互動,讓大家理解「創傷兒少是戴著創傷的鏡片看世界,不見得是原本就有敵意,不要被兒少的行為給誤導」;也有學員分享到:「透過課程被提醒創傷兒少未必出於敵意,而是過去經驗留下的神經印記,這讓我更能在行為背後看見需求與脈絡。」

▲「SMART感官律動調節治療」體驗──透過感官刺激與身體運動(傳遞與模仿動作),促進大腦與身心整合,達到減輕焦慮和壓力之效

 

  第二日課程由邱上熒心理師帶領,內容聚焦青少年發展與情緒歷程,從腦神經發展的角度分析青春期的情緒波動與行為表現,並引導學員思考高風險行為背後未被說出口的情緒需求。課程最後以「憤怒與情緒韌性」為主題,透過提肩胛肌釋放練習與團體支持技術,帶領學員整合理智腦、情緒腦及身體經驗的連結,學習如何引導兒少從「情緒風暴」中找回內在秩序。

▲體驗活動──學員體驗當兒少處於攻擊與逃跑狀態時,無法理性聽旁人說話

 

  學員在第二天回饋中指出,對「青少年解離狀態的辨識」、「五感與身體擺盪」、「情緒與防衛機轉的理解」、「憤怒處理策略」皆有高度實務收穫;課程後,學員多肯定自己在「辨識情緒擺盪」、「運用動態身體性促進復原歷程」、「理解神經可塑性與情緒韌性發展」等方面能力有所提升。

▲神經覺體驗活動──透過具體律動、呼吸、壓力釋放等操作,讓身體放鬆並重新與自我連結

 

  課程後,學員分享道課程內容「很適合實際運用在實務現場」,另有回饋提到「擺盪模式」與「情緒大腦地圖更新」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更幫助自己看見轉化與介入的可能性。

▲提肩胛肌練習──透過具體觸感讓身體放鬆並重新與自我連結

 

  本次專業人員成長工作坊不僅深化了學員對創傷知情理論與神經基礎的理解,更透過身體實作與工具演練,協助第一線工作者強化現場應對與情緒調節能力,為照顧創傷兒少的實務歷程注入更多穩定感與自信心。

(總會社工部/趙婉婷 社工師)

▲透過「雙人互推與支持」經驗攻擊時的情緒及被支持者接住的感受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