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用聲音照亮希望之路|CCSA 2025年全國安置青少年標竿營會紀實

全台安置兒少齊聚,透過遊戲與表達練習,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

  炎熱暑假,正是孩子探索自我、認識世界的重要時刻。2025年7月17日至18日,由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舉辦的「全國安置青少年標竿營會」在犇亞國際商務會議中心圓滿落幕,34位來自全台13所安置機構的孩子、自立青年及照顧者齊聚一堂,展開一場深刻而真誠的共學旅程。本營會由感恩聖仁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贊助,預計於11月20日舉辦成果發表論壇,持續推動安置兒少發聲、制度回應的社會對話。

▲學員、志工及職員大合照

▲洪錦芳創辦人致詞勉勵學員

 

長出我們自己的模式:來自國際的啟發

  本次營會的規劃,參考加拿大多倫多兒少倡議事務所與日本鳥取學園Hope & Home經驗,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台灣自2014年《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後,是否也能培養安置兒少的表意能力,讓他們由內而外、從容發聲?

  歷經三個多月籌備,從提案、募資、邀約到課程設計,每一個細節都秉持同一信念——讓兒少自在地表達觀點,練習在群體中說出自己。正式報名開放後,原以為暑期活動眾多、此類需思辨與表達的營會可能乏人問津,沒想到旋即額滿,顯見孩子們渴望被聽見、被理解。

 

▲學員沉浸在破冰遊戲—搶椅子的熱情氛圍中

 

打開感官與心門:從遊戲出發的權力觀察

  營會首日,熟稔戲劇動力的小C老師帶來破冰遊戲「搶椅子」,巧妙引導學員觀察權力關係、角色轉換及群體動力。孩子們在笑聲與跑動中,逐漸理解「誰擁有話語權、誰承擔責任」的複雜性,為接下來的深度表達課程鋪路。

 

  緊接著分組課程:安置兒少與自立青年聆聽曾任兒少代表的黃靜盈社工師,分享如何從「抱怨」化為「倡議」,從通學安全到心理輔導資源,鼓勵孩子「從有感的事出發,為值得的事堅持」。照顧者則進入另一場域,由朱玉欣院長引領探討《兒童權利公約》如何落實於照顧實務中,學習從對立到對話的關係轉變。

 

▲陳旺德研發組長分享自身安置經驗

 

用影像述說生命故事:跨角色視角的拼圖

  演講結束,話語權轉轉交給學員。改編自加拿大經驗的「圖像表達工作坊」登場,學員依角色挑選照片、繪圖、書寫,呈現自己對「安置」與「自立」的情感經驗。有的孩子貼上滂沱雨下的照片或與同儕打球的畫面;有的自立青年貼出職場的照片或與家人相聚的畫面;照顧者則寫下最想說的一句話:「唯有透過恐懼本身,我們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每個孩子都值得在理解中被看見,在陪伴中慢慢長大。」

 

  這些作品像是微小卻深刻的拼圖,慢慢拼湊出安置到自立體系中每一個人的真實位置與生命盼望。

▲學員透過照片寫下自己的安置與自立經驗

 

夜裡說出來的話,是白天不敢說的真心

  晚間的「故事夜談」是營會最療癒的時刻。學員分組,在點心與座椅環繞的輕鬆氛圍中說出生命片段。有人談失落的家庭、有人分享暗戀心事,也有人談自立的艱難。因為共鳴、同理及尊重,讓彼此從陌生走向連結,也為隔日更正式的主題表達會議暖身。

 

▲學員以小組模式分享情感交友經驗

▲志工用心傾聽每位孩子的家庭故事

 

行動中的學習:從闖關遊戲到主題式意見表達

  第二天上午,孩子們參與由CCSA北區社工獨創的「自立生活闖關遊戲」,從使用CCSA服務,到自行租屋、就業、尋求外部資源,每一關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

 

▲學員認真投入自立生活闖關活動

▲就業關卡—學員到自立豆花店挑豆子破關

 

  遊戲結束後,緊接著展開核心活動──六大主題意見表達會議:

一、霸凌經驗:無聲的傷,藏在日常

    孩子們談到在校園與機構中被霸凌的經驗,最痛的不是拳頭,是冷漠與羞辱。有孩子說:「霸凌的人都知道大人不在的時候動手。」更指出大人是行為的示範者,制度應提供安全說出創傷的機會,而非讓孩子更受傷。

 

二、家庭關係:即使受傷,仍渴望愛

   「我就是沒人要」——一句來自孩子的話刺痛每個人。儘管許多人因家暴或性侵被安置,他們仍盼望一個可以回去的「家」。創傷不是時間就能癒合的,而是需要無數次的陪伴與理解。

 

三、才藝學習:培力與壓力的兩難

    安置機構提供多元才藝課程,有人因此培養技能,也有人覺得「不是我想學的,是大人要我學的」,才藝成了負擔。照顧者期許孩子們能拉長時間線,也許某天會明白這些學習如何派上用場。

 

四、情感交友:在愛裡尋找自我

    談戀愛在安置情境中更複雜,不僅牽涉隱私與規範,也關乎孩子對自我價值的探索。壓抑與禁止往往適得其反,支持與對話才能陪伴他們建立健康的關係邊界。

 

五、生活規範:在限制中找出自由

    孩子普遍反映機構生活太多限制,照顧者則回應:每條規則背後有其用意,若能創造更多對話空間,也許孩子能在理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六、自立準備:在孤獨中摸索前路

     從他律到自律,從被照顧到照顧自己,是安置少年最艱難的轉變。有青年說:「我不是撐不住,是太辛苦。」也有人鼓勵:「求助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敢。」

 

▲主體式會議以世界咖啡館方式進行

▲學員們認真將自己對議題的經驗和想法寫出來

▲機構照顧者仔細聆聽兒少的經驗和想法

 

每段故事,都可能改變未來制度

  營會結束前,學員們分享這兩日的感受,有人說:「這裡像一盞燈,照亮我內心的希望。」有人表示回機構後會向夥伴做簡報分享;有自立青年談到未來想為安置兒少貢獻一己之力,也有照顧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構工作者表達的機會。這些聲音真誠、動人,也提醒我們:療癒不是單向,而是彼此滋養的歷程。

▲學員分享參與營會的心得感想

▲學員票選意見領袖代表

 

結語:孩子的聲音,不只是故事,是改變的力量

  每一位參與營會的安置兒少與照顧者,都是推動體制改變的種子。他們不只是被動的服務對象,而是擁有經驗、形塑洞見的行動者。當每個孩子都能自在地說出「我覺得」、「我需要」、「我想成為誰」、「我能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就離一個真正以兒少為本的家外安置系統更近一步。

 

  未來,我們會持續陪伴他們把聲音變成力量,讓每一段生命旅程,都有機會被世界認真傾聽、促成有意義的改變。(陳旺德/研發組長)

▲學員與志工合影—見證參與營會的價值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