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用腦理解、用身體記憶-記113年度CCSA「創傷知情照護工作坊」(北區場)

此次專業人員成長工坊由UBS瑞銀集團贊助,目標為充實第一線工作者的專業知識並促進經驗交流,協助其深化少年方面相關專業知識

本會CCSA於3月28日、3月29日在婦女聯合會舉辦二天的「創傷知情照護工作坊」,共134人次參與。此次專業人員成長工坊由UBS瑞銀集團贊助,目標為充實第一線工作者的專業知識並促進經驗交流,協助其深化少年方面相關專業知識,增加陪伴少年與家庭間調節的實務技巧。課程特別邀請實踐大學社工系邱上熒兼任講師,講授創傷知情知識、自我照顧知識及創傷知情照護實作。

▲本次課程期待協助工作者深化對創傷知情之了解,並增加照護的實作技巧

▲學員透過案例運用「童年逆境經驗(ACE)量表」

第一天上午的課程中,邱上熒老師以大腦體驗活動為主,透過學員互相打掉自己心愛的物件,使其了解「上層腦」與「下層腦」的控制,即「理智腦」與「情緒腦」對個體的掌控。老師提及在台灣,許多家長不擅長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試著幫孩子辨認並談論情緒,是家長必須經常練習的教養方法。透過此活動,助人工作者可以從中學習與少年建立正向的支持力量,促進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

▲透過體驗活動感受「上層腦」與「下層腦」同時運作的混亂

下午課程中,講師運用繪本讓學員瞭解人體擁有內蘊的潛能,此潛能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險境,以感官律動開發長期被忽視的身體資源,便能自助助人,從極端壓力、創傷及依附傷慟中復原療癒。在第一天的課程中,講師透過知識講述、案例討論、繪本影片及身體活動,使實務工作者更加掌握「從身體理解與照護創傷者」的概念、技巧,如回饋提到:「(印象深刻的是)三腦一起工作的概念,以前比較著重情緒調節」

▲除繪本外,講師亦透過影片使學員理解面對事件時,大腦記憶如何決定個體的創傷反應

第二天課程中,邱上熒老師邀請學員們透過「冥想」為自己充電,學員比對上午與下午個別的壓力人形圖,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差異,進而自差異中找出屬於自己的減輕壓力方式,老師鼓勵工作者們積極運用這些方法來促進自身健康。

▲「冥想」是自我調節的方法之一,邱上熒老師邀請學員們透過「冥想」沈澱身體與情緒

創傷照護從自身的體驗做起,是最能充分理解與內化的方式。課程中老師亦很關注助人的替代性創傷,提供了辨識自身是否「過度同理」的方法,並透過黏土、畫筆創作資源圖、壓力圖及綜合圖,藉此找出因應壓力或創傷的資源,學員對此多數回饋過程可充分放鬆,學習與整理自我之餘,也成為放鬆的時段。

 

            ▲圖左 / 學員分享自己的輕黏土創作,講述讓自己紓壓的資源               

▲圖右 / 體驗活動:在不移動身體的狀況下想像自己轉動身體,感受腦袋思考對身體的影響

▲透過心靈想像,繪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藍圖

在這次的課程中,邱上熒老師透過介紹神經科學,使學員理解當人處於正向、負向狀態時,是腹側迷走神經或背側迷走神經在運作,並透過體驗活動理解如何從不同感官調節自我,如:「視覺」調節──看令自己心情愉悅的物品、「聽覺」調節──聽讓自己心情亢奮的音樂或沉澱的自然音、「嗅覺」調節──聞嗅不同功效的精油、「觸覺」調節──皮膚用不同溫度刺激、觸摸舒服的娃娃或抱枕……等,強調「生理面提升復原力」。

▲講師示範用敲擊頭頸胸部與瑜珈球,啟動腹側迷走神經,達到調節效果

「創傷療癒是與過去的記憶工作、協商」,老師最後提醒與青少年談創傷時,必須先談正向、有資源的事,而後再談論創傷事件,並強調要觀察兒少的狀態再決定是否持續深談,創造不具威脅與傷害的安全環境是重要的。課程後學員回饋道:「調節可以使用很多方法,增加對創傷兒少的工作技巧」、「學習及收穫有有效之調節方式,不論對助人者或案主皆實用、有助益」、「穩定助人者身心,透過自我調節學習放鬆,才能帶著個案去調整身心」,達到了課程最重要的目的──學習有效的實務技巧並且讓第一件工作者觀照自我,期許本次學所能成為助人專業者後續的養分。(CCSA總會社工部/趙婉婷方案督導、劉芳毓實習社工)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