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於5月18日、5月19日、5月31日、6月1日分別於南區、中區舉辦二天【司法青少年處遇專業研習】工作坊,共辦理4場次,49單位,合計144人次學員參與。本次課程為充實工作者的專業知識並促進經驗交流及傳承,協助工作伙伴深化少年保護價值與輔導職能,陪伴青少年與家庭更佳適應社會變遷、減少曝險,得以正向發展。
中、南區第一天第一場分別邀請許嘉菱調保官(南區)、林啟村主任調查保護官(中區)針對少事法的立法精神,介紹少年事件法相關法令、處理流程以及調查保護官與矯正學校之角色分工,參與學員大都為社福體系工作者,經由保護官的解說,有助學員了解司法體系、矯治學校的角色及工作權責,助益其未來網絡資源的溝通與連結。
▲許嘉菱調保官介紹司法少年保護的精神(南區)
▲林啟村主任調保官介紹司法少年保護的精神(中區)
第二、三場為跨界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南區邀請在司法兒少服務達7年吳婉玲社工、中區黃筱媛社工亦同樣在司法兒少後追服務達7年以上,2位資深社工從社區中的困境、家庭工作經驗、網絡資源連結及成功案例分享,介紹司法少年的特質,如何與其建立關係,以及如何面對困境,尋求網絡資源之協助,尤其是網絡資源連結,協助少年建立友善的環境,黃社工提出【充、脫、泡、概、頌】口訣;【充】充分觀察社區有哪些可用資源、【脫】脫下偶像包袱死皮賴臉、【泡】多與店家泡茶聊天、【概】概述說明服務對象特質與需求、【頌】讚頌店家的優點,增加店家意願。二位老師同時呼籲社工要避免單打獨鬥,要懂得【停】停止自立自強的行為,慢下來了解各自的處遇目標、【看】看看彼此有哪些專業與限制,運用彼此的專業補少年所需、【聽】聽聽少年心聲,學習接受少年的狀態。
▲吳婉玲社工員-跨界合作經驗分享(南區)
▲黃筱媛社工員-跨界合作經驗分享(中區)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跨界實務經驗分享-議題討論,南區場邀請黃月娥主任、中區場李錦老師帶領實務界的夥伴,以世界咖啡館操作模式,透過4F引導思考(Fact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分四組進行交流,學員從議題討論中經驗交流學習,相互加油打氣獲得正向支持力量。
▲黃月娥主任以世界咖啡館模式帶領議題討論(南區)
▲李錦松老師以世界咖啡館模式帶領議題討論(中區)
第二天的主題為家庭功能評估及其應用,南區場邀請孫學展社工師,老師以一段有關改變的網路對話與一個故事,帶領學員省思「相信人會改變嗎?」,面對家庭多元複雜的困境,改變往往要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不改變雖然不一定比較好,但至少相對可預測,人要抵抗不可知的恐懼不安,是需要有足夠的能量。孫老師以復原力為基礎,針對復原力核心概念,帶領學員擬定家庭評估行動策略;中區場則分上、下午時段,上午邀請蔡佑襁高師介紹以家庭為中心之家庭評估,下午則由陳宜珍老師帶領學員如何操作S.M.A.R.T的處遇計畫。透過老師的講解及案例有系統式的帶領,實際操作後印象更深刻,學員能夠更全面且詳細地瞭解家庭的狀況與能力,並設定有效的目標。
▲孫學展老師帶領學員實務操作家庭功能評估與處遇-南區
▲蔡佑襁高師介紹以家庭為中心之家庭評估-中區
▲陳宜珍老師帶領學員如何操作S.M.A.R.T的處遇計畫-中區
專業研習參與學員直接服務工作人員佔多數,四場專業研習讓學員了解不同體系的服務面向,促進未來網絡合作交流的機會,對於課程仍以實務操作帶領方式獲益最多,本次跨網絡經驗分享、世界咖啡館議題討論,亦提供網絡間實務經驗交流、互動的機會,在有限的專業研習時數中,習得帶著走的能力、可操作的方法,以及相互支持、加油打氣再出發對工作者更具助益。 (CCSA中區工作站/劉秀蘭社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