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當CRC成為主流 大家準備好了嗎 ? 2021家外安置兒少照顧權益保障論壇

本會為使家外安置福利服務相關從業人員具備兒權知能,辦理【2021家外安置兒少權益保障(線上)論壇】

  本會(CCSA)長年關心家外安置兒少福利服務發展,聚焦離舍青少年自立的正向支持,也重視安置體系從業人員的專業成長,每年都會辦理多元主題的全國性研習、論壇等,充實宏觀視野與微觀實踐,促進兒少保護更佳權益!

  明年(2022)為我國第2次《兒童權利公約》(下稱CRC)國家報告審查,今年衛生福利部於11月19日發表國家報告,本會為使家外安置福利服務相關從業人員具備兒權知能,12月15日(三)辦理【2021家外安置兒少權益保障(線上)論壇】,來自全台兒少安置機構、司法部門、教育局、各縣市家防中心、社會局處、少輔會、學諮中心、少年中心、基金會、協會及大學相關系所等193位夥伴共襄盛舉。

 


▲上午場全體學員合影

 

  首場講題「兒童權利公約(CRC)第二次國家報告的內涵」,邀請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李臨鳳副署長專講。由於我國自2014年將CRC納入國內法化,並在2017年首次接受國際兒權委員審查,111年將進行第2次審查,主要目的是讓委員了解我國在這5年來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的過程與結果。李副署長具體說明第2次國家報告的重點,包括:建立獨立人權機構、確保於行政立法程序保障兒少表意權、建構家庭為主的替代性照顧政策、推動曝險少年行政先行等政策。其中本論壇關注的「家庭環境與替代性照顧」,國家已定調目標,包含:預防不必要的家外安置、提供適當的替代性照顧及培育安置少年的自立能力。強化脆弱家庭的照顧能力、發展多元團體家庭、縮小機構照顧規模、建構合理補助標準與費用、規劃低度管理的自立轉銜宿舍、定期滾動修正法規、資源、預算與機制等,皆是國家刻正需要與民間團體一起努力拓展的方向!

  因應國家政策推動,CRC已為台灣兒少政策的顯學,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彭淑華教授分享「當CRC成為普世價值時—兒少安置機構服務質素的因應」。她首先邀請與會人員思考安置機構的優劣勢,服務成效、貢獻、限制及威脅,並提到兒少成長發展的重要需求,安置機構能否充分回應?接著,簡單說明了CRC精神與內涵,也拋出重要且備受多數安置機構討論的議題:「去機構化」,不少育幼院擔心政策正在消滅機構,但彭教授認為,國家要做的是,去除過往機構化教養產生且積習已久的弊病,希望安置機構能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進而為闡述安置照顧服務的初衷,在於「讓兒少得到原生家庭所無法給予的照顧」,我們需要了解台灣安置照顧的發展光譜,例如:從基本需求的滿足、到成長發展需求的滿足,由慈善至專業、成人至兒少、多元異質至分級分類,在諸多照顧議題中,首要是回應「兒少最佳利益」。

  彭教授不僅簡介了《聯合國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也引用了香港針對住宿照顧發展的「服務質素標準」。其中,非常看重每一個機構的照顧理念、實踐及特色,同時提供照顧服務的所有過程,皆採取「團體決策」,也要充分尊重兒少表意權、決策權、知情同意權。另外,針對家庭重聚、離院準備、追蹤關懷等皆有細緻要求,而為了落實上述照顧原則,更要審視機構如何提升員工的照顧知能、設計服務方案、連結社區資源等。換句話說,如何將CRC的理念落實於安置照顧現場,除了需要充分了解照顧的內涵,還要群策群力構思讓兒少參與的「安置照顧輔導計畫」,方能成就公益初衷﹔而這是家外安置體系不同崗位的夥伴都要戮力的方向!

  從CRC精神與目標定位,回到台灣安置照顧現況,我們邀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趙善如教授分享「家外安置需求與政策的看見」。趙教授彙整了103年至107年各縣市兒少家外安置需求與資源佈建的概況,進而提出對該現象的盼望與建議。在資源需求方面,該研究發現多數縣市家外安置處所的類型,多數為「機構式照顧」﹔而安置機構收容轄外的兒少數量偏高。0-3歲、4-6歲年齡層人數快速成長。也約有半數縣市,具有身心障礙身分的兒少數量有增加趨勢,但有些縣市沒有適當的安置資源,使兒少進入與成人同住的養護機構,兒少的身心發展倍受影響。

  針對家外安置照顧品質面向,趙教授研究發現,「被轉換」安置處所是多數安置兒少的經驗,深刻負向影響孩子”依附關係”的建立。且家外安置的兒少多數體驗「被欺負」、「不受尊重」的負面經驗,希望「自我表達意見」的權利能被保障,且需要申訴管道。此外,針對即將離開安置機構的兒少,多數機構提供「自立生活準備服務」,但在自立經驗的培養上,尚有優化空間。針對離院返家的負面經驗,則是上至政策、下至民間單位服務提供,皆需重視的內涵。

  趙教授建議政府持續盤點國內家外安置資源,擬訂「家外安置資源建置與照顧品質優化計畫」,方能有效降低轄外安置的比例。繼而應積極佈建多元類型兒少家外安置資源,才能滿足個別差異身心發展的需求。再者,安置機構落實生活照顧過程,要採用團體決策模式,才能充分落實兒少的知情權與表意權。最後,針對即將離院的青少年,希望國家能夠「強化離院後正式支持系統」之功能發揮、延長「後續追蹤輔導期程」,同時應予正視離院後兒少的心理情緒、關注與原生家庭的互動維繫。當家外安置系統不同階段的制度設計、資源皆能順利到位,兒少才有可能在「社會安全網」中健康成長!

 


▲下午場全體學員合影

 

  本會上午安排的3場演講,比較偏向政策制度設計的盤點、釐清及定錨,下午安排的2場專講則聚焦於安置照顧現場專業能力的培養。財團法人桃園市藍迪基金會附設澄語社區心理諮商所的郭晏汝主任分享「建構創傷知情療癒的環境-談兒童創傷修復」,郭主任從心理學的角度讓我們看到安置兒少童年逆境及創傷經驗,如何影響其當前的感受與行為,作為第一線照顧人員,需要學會以「依附為主體」的照顧原則,方能與其建立具有「復原力」的關係,讓兒少能夠學習自我調節、修復創傷,逐漸正向成長。

  繼而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的趙浩宏主任分享「培養自立青少年成為利他的自學者」,趙主任從宏觀的社會、產業發展趨勢,讓我們省思當前的教育體制、教材、策略的侷限與弊病,並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開發深具創造性、啟發性與實踐力的個別自學與利他課程,讓特別不愛學習的兒童皆能喜歡學習、持續學習、有效學習,甚至逐漸發展成熟後,還能有機會關心他人和我們的土地!

  論壇5場次專講,每位講師都基於家外安置兒少的全人發展與自主權利,構思國家政策、制度設計、教養方法、課程安排如何能貼近兒少的需求,進而協助他們排除社會障礙,展現自己的無限潛能。我們期望每次論壇都能將安置實務現況遇到的困境、安置兒少的多元需求等,透過議題討論進行多方思辨,同時習得改善安置照顧品質的概念及方法,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全面落實家外安置兒少的最佳利益!(CCSA總會研發部/陳旺德組長) 

 

12/15家外安置兒少照顧權益保障論壇線上錄影重播
上半場(點我)
下半場(點我)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