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專業背後的脆弱

原生家庭裡培養了我們對人的認知和對外界的感受,也漸漸形塑獨特個性與自我價值。

 

在一次培立家園的督導中,感受「緣份」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微妙的互動關係。有時候和某些人交談時,就像是打開話匣子一般,不知不覺地就聊開了,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 ; 但也有些不合拍的人,總是讓人深感溝通困難,不自覺掛起「話不投機半句多」的面具。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傳』,不但在原生家庭裡,培養對人的認知或是外界的感受,同時,也漸漸形塑獨特個性與自我價值。就像一個人隨時戴上專屬的透視鏡一般,只憑藉著有限的認知,解讀人與世界無限的可能。

 

就在這樣的刺激與氛圍中,我們開始了閉上嘴巴,改用肢體與眼神來溝通的一堂課。練習期間,當助人者戴上專業帽子時,原本自覺不善說教的人,竟都成了「口沫橫飛」的演說家。

 

於是,問到:「為什麼牽扯到專業時,助人者都會變了一個樣兒?」

「孩子不能一直犯錯!」小真提高嗓門嚴肅的說。

「不行,一定要遵守相關規定才可以!」阿美附和著。

「孩子如果犯錯,是我沒帶好,都是我不好啦!」小芹哽咽到再也說不出話,眼淚簌簌的奪眶而出。

 

剎那間,大家突然安靜下來,冷冽肅殺的氛圍頓時凍結。當話題牽扯到專業,助人者常常會忽略對方想被關愛的感受,也擔心自己犯錯。過了半晌,大夥兒心領神會後,突然相視而笑,如三溫暖的情緒起伏,正在小芹和同仁間隱隱竄動。

 

當助人者傳達的訊息帶著「要求」和「指責」時,受助孩子敏銳的雷達偵測便會吱吱作響,讓人不自覺的退避三舍,甚至逃之夭夭。這樣的結果,真的是助人者想要的嗎?

 

 因此,提醒助人者,當戴上「專業帽子」時,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是他們最強大的支持力量,提醒自己以「傾聽」、「尊重」、「接納」和「不指責」為原則,創造一段屬於兩人之間的生命旅程,並記得時時發掘內在資源,積極重建自我,成為提升內在價值「心」動力。(CCSA研發部/楊東蓉主任)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