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105年機構參訪~桃園市藍迪兒童之家

藍迪力求教養”不打、不罵”, 服務目標以培養兒童、少年成為「獨立自主,對社會有貢獻的個體」

本會(CCSA)於3月3日正午時分,我們一行10人,造訪財團法人桃園市藍迪基金會附設的藍迪兒童之家(以下簡稱藍迪)。當車子抵達目的地,附近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地,而進入院舍映入眼簾,也有偌大的院子,孩子們可在大自然、開闊環境中成長,真好。

 

  

CCSA夥伴們專注聆聽藍迪兒少服務部門王璟琦組長簡介

 

按了門鈴,李雪櫻董事長已熱情地等待我們來訪,也安排王璟琦組長簡介。藍迪的前身為托兒所,因看到更多弱勢兒童的需求與返回原生家庭必要性,她於民國97年使轉型為安置機構,103年成立基金會,一般接受社會局依相關法令轉介的服務對象,原多收容0-6歲嬰幼兒,再延伸6-18歲兒童少年的照顧服務;其中也有智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發展遲緩兒少等家童。

 

  

 

難得的是,藍迪力求教養”不打、不罵”, 服務目標以培養兒童、少年成為「獨立自主,對社會有貢獻的個體」,以”賦權”觀點,採用「家庭式經營+系統合作模式」,因「我們都是一家人」小家老師是家長,社工與其他工作人員視為叔伯阿姨──希望帶給家童”歸屬感”,讓他們不僅有個「生我的家」,也有一個「照顧我的家」。日常重視健康管理與照顧,同時與學校密切合作和聯繫,期使孩子們擁有生理、心理及社會面向的良性發展。 

 

  

 

  

圖書室~家童在此閱讀書籍,滿足適齡知識學習

 

隨後,我們參觀了藍迪的硬體空間,一樓闢有0-3歲的幼兒臥室及遊樂空間,二樓小家為3-15歲分性別、混齡家童居住,也正籌辦16歲以上院生的自立宿舍;其間提供孩子們外出申請表、工讀履歷表、成長紀錄本;假日烹食切煮、寒暑假的銀行、交通(公車、高鐵、機場)、購物、淨灘、修車…體驗,以及太鼓、舞蹈、吉他、跆拳道、小提琴、珠算、書法…等才藝學習,多元豐富。

 

此外,圖書室提供電腦,以及適合各年齡層的讀物與閱覽角落,「孩子會在圖書室的開放時段外,仍希望可以進去,因為覺得那是“可以喘息的空間…」王組長說道。而遊戲治療室備有豐富的沙遊器材、沙包等,且有專職心理輔導員提供諮商晤談;讓設施兼具了知識學習與情緒抒發的功能。

 

  

遊戲治療室 ~ 提供家童專業輔導與紓壓需求

 

藍迪為讓家童在生活中學習社會互動與品格教育,創新”家用金”模式:透過Friday商店及「藍迪幣」讓兒少了解想要獲得物資(遙控汽車、餅乾、鞋襪…),必須付出不同代價,過程中可學會節約使用、不浪費,「孩子竟然會比價,還會變賣兌換的商品交易…」工作人員分享家童們的能力時,臉龐帶著喜悅與欣慰。

 

 

本會同仁與藍迪兒童之家的工作夥伴合影留念

 

此行在短暫參訪過程中,我們看到藍迪兒童之家讓家童即使在安置體系中,仍有仿同”家”的感受,從基本生活照顧、教養,課業輔導、情感支持,以至能力培養、自立準備(職場參訪、參與公共事務等),都致力落實「以家童為中心」的目標,並期許家童未來「不成為社會的成本」。藍迪工作夥伴在有限環境中,努力創造生活與照顧品質,相信孩子在這一座「永遠的後頭厝」扶助下,將可以豐厚羽翼、安心長大。(CCSA北區工作站/趙婉婷社工組長)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