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4月11日在衛生福利部北區兒童之家,舉辦第二場的專業工坊,由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為桃園、新竹市7所兒少安置機構、38位的同仁進行專業訓練。
王老師複習「助人三階段」的技巧
這次的課程主要是統整「洞察階段」的技巧,王老師提到完整的助人階段,會經歷探索、洞察、行動三階段,在「探索階段」助人者以重述、開放式問句、情感反映的助人技巧,催化個案說故事,促進自我了解,並與助人者建立關係。在「洞察階段」助人者扮演主動的角色,拋問題給個案,幫助個案更深認識自己,促使他想要採取行動,進入「行動階段」,以上三個過程看來很慢,但實作每一步都沒有白費。
王老師講解統整「洞察階段」的技巧
統整「洞察階段」技巧的提醒:
1.王老師強調助人者與個案關係建立了,才能影響個案,個案才會在乎助人者所說的話,因此與個案接觸時,助人者隨時要以專注、同理性傾聽的技巧面對個案,如此始能讓個案感到被支持,因而在關係帳戶中存款。
2.【挑戰】技巧:當個案覺得模糊、矛盾、被卡住或是無法做決定時,就可以使用 挑戰的技巧。例如:何你想要功課進步,卻不願讀書?再以開放式問句,問個案 「你知道這個矛盾怎麼來的嗎?」,在此需注意不要太早挑戰個案,一定要等關係 建立好,才能使用,否則個案會用防衛機轉保護自己。
3.【解釋】技巧:當個案不知自己錯誤行為的原因,而對自己為何會有某些想法和 感覺奇怪或混淆時,就可以使用「解釋」的技巧。也注意不要太早使用解釋, 過早使用解釋的技巧,個案可能會聽不懂,或者個案被解釋嚇到而逃避助人者。
4.【自我表露】技巧: 自我表露是講助人者自己的故事,以引起個案更深的洞察,但內容要簡短,焦點要放在個案身上。
5.【立即性】技巧:助人者與個案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助人者首先要自我省察,是 自己的問題,還是個案的問題?若是助人者對個案有「情感反轉移」,要找督導談,處理過去的創傷,這樣對個案與自己都有益處,達到雙贏。
若確定非助人者的情感反轉移,則以「立即性技巧」給個案回饋,例如:【我發現你最近的態度不好,我覺得很傷心】。用溫和的態度,向個案表達自己的感覺。如果與個案的關係夠深,個案會在乎助人者所說而願意改變。王老師再次提醒,使用「洞察」的技巧要很溫和,個案若沒有準備好,要回到「探索階段」,助人者不是個案問題的專家,個案才是,助人者只是陪著他自我了解,給個案成長的舞台,協助他自己找到答案。
工作夥伴分享與提問
參與學員以自己機構中的個案為例,和老師討論如何回應個案問題,王老師提到助人者聽到個案說的任何一句話,都先以重述方式回應,讓重述成為助人者自動化的反應。這樣做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個案有機會說對或不對,例如:「老師我很煩」,「你剛說你很煩」,再以”開放式”問句和個案對話,幫助他去探索。透過助人者的「重述」、「情感反映」與「開放式問句」,讓個案可以思考自己的問題,王老師再三強調與個案互動時要【慢慢來】,讓每一步都要做得很札實。
王老師與工作夥伴討論輔導的個案技巧
透過王老師的講授與實例討論,讓工作夥伴學習如何統整洞察階段的技巧,工作夥伴回應今日課程最有幫助、被提醒的部分有:「要耐心等待個案自我成長;解釋技巧要適當,不可太早使用,會使個案否認或深感挫敗。」、「努力傾聽個案內在問題」;「慢慢來」;「在助人的角色上,應少給予個案建議,多讓他們思考」;「關係建立是很重要的」…,顯見今日的課程,已增進一線工作夥伴的助人專業態度與認知,再獲能量陪伴個案。未來,CCSA仍歡迎桃竹區安置機構的工作夥伴和我們一起學習。(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